【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2024年6月14日,我和李誉、李雯霞结束了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为期3个月的访学实践,启程返回学校。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的古巴老师等人送我们到比什凯克机场,虽然相处时间不算长,但我们已经成了好朋友。依依惜别之际,古巴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以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看看你们帮我们改造的果园,尝尝树上香甜的苹果......”
那一刻,我感觉有泪浸湿眼眶。
张攀和古巴教授交谈
因苹果走向中亚
我的家乡在陕西宝鸡,从小便吃着黄土高原优生区种植出的红苹果,也在和父辈共同耕作中对苹果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2022年9月,我在园艺学院西北旱区果树发育生物学课题组开始了对苹果产业问题的学习研究。
在带领科创队伍实践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来自新疆的本科生巴合提别克,他告诉我:“我们家乡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闻名全国。与阿克苏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是苹果的传统产区,我家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亲戚都有种植苹果的经历。但在吉尔吉斯斯坦探亲途中,我发现亲戚的果园因品种落后、病毒侵染严重,收益差。自己虽是学果树的,但也力不从心啊。”当时,我内心有了一个大胆且迫切的想法:作为一名苹果产业的研究生,同时作为丝绸之路专项的研究生,自己有职责和使命要帮助吉尔吉斯斯坦解决他们面临的产业问题。
和导师张东老师沟通后,张老师也觉得这是个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立即组织了团队深入吉尔吉斯斯坦调研,很快发现了当地苹果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种苗砧穗组合搭配失当、苗木病毒携带率高、繁殖效率低下以及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当地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解决吉尔吉斯斯坦苹果产业问题苦练内功,铆足了劲。
2023年11月17日,在陕西省赵一德书记的见证下,我校与吉尔吉斯斯坦田园牧业有限公司、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莫斯科政府签署了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建设协议。该协议的合作目标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建成标准化苹果良种脱毒苗木繁育示范基地、苹果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标准示范园和作物新品种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以推动学校农业教育科研国际化和成果转化,同时促进吉尔吉斯斯坦果木和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推动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的发展。
借助这个海外示范园,我走进吉尔吉斯斯坦,有幸成为中亚农业合作纽带的使者。
困难不少,汗水不少,收获不少
刚来到吉尔吉斯斯坦,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尽管提前学习了俄语,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差异,日常交流都离不开手机翻译软件。但我们也不气馁,为了更好地指导当地果农实践,我经常边连说带画,尽可能让果农能够精确理解。
张攀(左)在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给果农培训
相比于国内成熟的果园管理和试验站建设,这里的基础建设显得较为落后,特别是在果园管理上表现的明显,比如没有泡苗池和遮阳网。我们就地取材用露天的雨水池当泡苗池,用废弃的纸箱来当遮阳网,虽然凑齐了必要的环节,但是效果却没那么如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一遍遍耐心地给果农讲解,通过不断优化日常果园管理、严格要求种苗时的培土高度,来进一步确保砧木的矮化效果。在栽植初期,由于没有便利的灌溉条件,我就和同学拿着水桶去附近水井一趟一趟地打水,保证浇苗完全,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坐花坐果期,由于气温升高特别快,我们经常顾不上吃饭,和果农一起在地里疏花疏果套袋,保证果实产量质量。
张攀在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给新栽植地苹果苗浇水
就这样,我们在土地里摸爬滚打,课本上描绘的知识在果园中不断实践,一次次交流中我变得更加自信且有力量。
在吉尔吉斯斯坦学习实践的3个月里,我除了帮助果农解决产业发展和果园管理问题,还率领充满激情与创新精神的创业团队,以优质砧木、超低温脱毒和无糖组培技术为核心,和吉尔吉斯斯坦与田园牧业有限公司展共同创业,还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荣获省级金奖。
张攀(中)与团队同学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省级金奖
丝路农业有我,不只有我
“自今年3月来到这里,我已多次给当地果农进行苹果栽培技术培训。当地果农种植苹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落后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苹果产业发展,我想把我们先进的技术带给他们,帮助我们的伙伴国家也吃上又大又甜的苹果。”这是我在吉尔吉斯斯坦农户果园里接受新华社记者线上采访时说的话。
当时,我正在给果农作现场培训。
张攀(右)在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指导当地果农
张东教授带领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工作很早就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23年5月21号,陕西起点新闻微记录片《秦风吹过帕米尔》系列对我们团队的事迹进行了播报。今年5月23号,新华社以《农业合作让民众享口福”》为题对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种苹果进行了详细报道。7月25号,央广网以《我与“一带一路”共发展:一颗陕西苹果树架起丝路友谊桥》再次对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工作进行报道。
在近5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做成了很多事,广泛搜集本地苹果资源并利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出适应极端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与砧木;研发出高效茎尖超低温脱毒技术,有效保障苗木的健康与纯净,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果园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果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了无糖组培克隆繁殖技术大幅缩短了育苗周期,显著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和繁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一件事都饱含着我们付出的汗水与当地的支持。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而言,意味着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扩大苹果种植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依托海外示范园,我们团队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先后派遣研究生10人、教师研究员4人赴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实践学习与调研,在这期间不断加强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大学的交流合作。这象征着来自中国的技术,在中亚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在吉尔吉斯斯坦种苹果的故事,不只是我们团队的缩影,更是我校与中亚国家友好交流的缩影。我相信,还会有更多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农业青年投入到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建设中,他们将继续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前行,不断深化合作,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这份友谊和成就如同果园中硕果累累的苹果树,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作者简介:张攀,园艺学院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作为学校丝绸之路专项研究生于2024年3月—6月赴吉尔吉斯斯坦展开海外访学实践活动
李雯霞,园艺学院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作为学校丝绸之路专项研究生于2024年3月—6月赴吉尔吉斯斯坦展开海外访学实践活动
编发:禹泽楠
编辑:张彦杰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