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动医学院】“四个坚持”筑牢学生心理安全线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永葆育人育心“本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院定期邀请学校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新进教师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工作能力,着力为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实际问题增添动力。推荐辅导员担任学校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心兼职教师,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设立24小时“援助热线”,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依托教师、心理委员、家长三支力量,定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深度辅导,开展精准帮扶,共同守护学生健康底线。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擦亮全面发展“底色”。学院积极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每学期扎实开展“心有梦想,心满力量,心向未来”系列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事件,积极开展心理情景剧、微电影和绘画涂鸦等活动,切实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养成阳光向上、理性平和心态,提高心理免疫力。以5•25“阳光护航”心理健康宣传季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心理困难群体学生有针对性的举办相关活动。举办“匿名树洞——倾听所盼,回应所望”系列活动,通过匿名收集困扰,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重整行装”,向阳逐梦。举办“心随影动,入人心”心理电影配音大赛,引导学生管理情绪,学会缓解与释放压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积极参加学校心理嘉年华活动—“快问快答,认清心底的答案”,帮助学生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增添协同联动“亮色”。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搭建双向沟通和反馈机制。学院设立“家长日”活动,辅导员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和行为表现,拉进学生与家长、老师的距离,切实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家长会、家长“云”课堂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鼓励家长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相关教育理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医院做好学生教育和诊疗等工作。学院导班子牵头,每年暑期对重点学生群体进行家访,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持续跟进并制定关爱方案。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学院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逐步形成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成色”。建立健全“早预防、早发现、早识别、早警示、早干预”五级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机制,形成“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做到精准预防。坚持心理月排查工作制度,学院导班子、班主任、辅导员每月定期深入学生寝室和实验室,主动关心关爱学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全面细致收集学生关于学业、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生活适应性等常见成长烦恼,针对学生困扰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排雷兵”。用好“心育”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心理重点学生台账》,定期组织分析研讨,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真正做到“底数清、信息详、记录全、服务到”。开通“心理健康”公众号,做好特殊节点、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围绕“入学季”“成长季”“选择季”“毕业季”分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重点推出适应期心理指导、迷茫期心理引导、择业期心理疏导等专题推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帮助学生自我心理赋能,掌握情绪调技能,不断完善人格发展水平。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