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 2025-05-27)
开栏语: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千年土壤中,一代代耕耘者以汗水浇灌希望,以智慧破解困局。对此,农业科技报特别策划《耕耘者》栏目,将带您走进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用笔墨和镜头聚焦在现代农业“卡脖子”领域突围的学科带头人、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全方位呈现耕耘者的时代画像。
孟夏时节,陕西眉县一果园内,一位头戴草帽、手执枝条的女教授正站立在猕猴桃树旁,指着树干上的裂缝向果农讲解:“病菌就顺着这些缝隙,进入树体内,它就像小偷撬门缝,咱们得提前堵住它!”
这位被果农称为“果树医生”的人,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黄丽丽。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三尺讲台到手机屏幕,她与果树病害“斗智斗勇”四十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果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针对苹果树腐烂病、猕猴桃溃疡病等果树枝干病害领域的“硬骨头”,她带领团队持续攻坚。正如她所言:“农业科研不能光摘‘低垂的果实’,更要啃‘别人不敢啃的骨头’。”
破译“果树癌症”密码
“你见过苹果树烂皮流水吗?”黄丽丽指着一张树皮溃烂的照片问道。这种被称为“果树癌症”的腐烂病,百年来曾让无数果农束手无策,轻则减产,重则毁园。
上世纪80年代,刚毕业的黄丽丽在陕西果树研究所目睹了果农们在严寒的春节期间挥汗刮除病树烂皮的场景:刺鼻药水味中,治愈率不足三成的传统疗法像在给树做外科手术。
三年果园驻守经历,让她带着“必须攻克病害防控难题”的决心重返母校,在讲台与实验室间开启征程。
为破解世纪难题,黄丽丽团队开启长达二十年的“破案”之旅。她们发现,大多数病菌春季到达树皮表面,夏季在树皮浅层潜伏,秋冬季不断深入枝干内部作案,来年早春就会出现病斑。“就像定时炸弹,传统方法治标不治本。”黄丽丽说。
团队创新提出“夏防冬病”策略,通过夏季喷淋药剂提前构筑防线。当药液经改良喷头渗入树皮缝隙,果农们惊奇地发现:无需再受冻挥汗刮树皮,防治效果却从30%跃升至80%以上,年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0%以上,且用工成本大幅降低。
这项突破性技术背后是数万份样本积累。“我们找到了它们的‘作案时间表’,就能精准设防。”黄丽丽笑称这是“与微生物斗智斗勇”。
团队通过以果树残体资源化利用减菌源、以精准用药阻入侵、以改土增肥提抗性的“减-阻-抗”三道关键技术精准设防,相关成果已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在全国70%果区实施应用。
面对猕猴桃溃疡病这一世界难题,黄丽丽将复杂理论简化为“两前两后”(花前、花后、采果后、落叶前)的防控顺口溜,如今该技术已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在全国产区广泛应用。
以病害防控技术为盾,以科研成果为剑,黄丽丽在微生物的隐秘战场上,守护着千万亩果园的丰收希望。
复杂理论变成“听得懂的土话”
202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焦灼。自前冬起,北方地区几乎未见雨雪,持续高温与干旱让果园陷入一场无声的战役。陕西眉县果农李刚蹲在猕猴桃园里,望着大片干枯的花蕾心急如焚。5月2日,他来到杨凌求助黄丽丽。“别慌!咱们先排查原因,再‘对症下药’。”黄丽丽的话让他稳住了心神。
经过研判,黄丽丽团队为果农开出“良方”。几天后,老李打电话连连感谢,“黄教授,有效果,遏制住了!”但黄丽丽仍强调,遏制住只是第一步,科研人员必须究其根源,才能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黄丽丽始终认为,“科技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要化成‘及时雨’。”她晃了晃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全国果农的实时咨询。一直以来,她带领团队辗转全国各地,既解决农户燃眉之急,又通过培训提升生产技能。
3月,在天水市麦积区龙槐村的果园里,一场春雨后出现的苹果树紫褐色斑块,正成为“田间课堂”的鲜活教材,黄丽丽边讲解病害原理,边演示防治手法。
田间授课指导、技术示范已成常态。5月19日,云南昭通夏家岩果农徐荣武传来喜讯:他的红阳猕猴桃今年没有一颗树有溃疡病;福建寿宁李长春1000多亩果园溃疡病发病率降至3%以下。农户盛赞其授课“接地气”,科技成果可直接转化为致富价值。
这种“带着泥巴香”的科研作风贯穿黄丽丽的职业生涯。由她的团队创建的“小-多-密-广”技术示范网络和“点-片-面”推广体系,已在21个省份布局2000余个示范点,带动新技术在全国70%产区落地。猕猴桃种植效益提升3倍以上,果农亩均增收节支1.1万元。
黄丽丽说,农户对“干货”的肯定,比荣誉更能体现科研价值。
教学生“把鞋底沾满泥”
“实验室数据再漂亮,田里不见效就是纸上谈兵。”黄丽丽常对学生强调。
面对农业科研周期长、条件苦的特点,她始终秉持“正因为难,才更需要人去做”的信念,构建起“三因”“四类”“五结合”教学模式,即因人、因地、因病施教,结合案例研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和虚拟仿真,实现田间实践、科研攻关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她要求学生必须“双脚沾泥”,以“问题从土里来、答案回土里去”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扎根大地中领悟学科意义。“我的学生都是从栽一棵苗开始,这样他们才能懂得如何把论文嫁接到土地里。”黄丽丽说。
植物保护专业2004级本科生冯浩回忆:“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复杂的病害机理经她讲解就成了生动的‘破案故事’。”如今已是植保学院教授的冯浩,仍活跃在黄丽丽团队核心。
“不沾泥土的农科生,永远读不懂大地这本书。”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让她的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的“下得去、用得上”农业人才遍布全国。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聂嘉俊作为2014年加入团队的研究生深有感触:“她总强调植保科研要从田间来、回田间去,这份心系家国的情怀是我们的榜样。”年轻学子们由此真切感受到:“原来我们真能改变中国农业的模样。”
4月28日,黄丽丽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佩戴红色绶带的她说:“劳动创造一切,我将始终活跃在讲台、实验室与田间。”
四十载光阴,黄丽丽像一棵深深扎根的果树,践行着“植保卫士”的使命——用实验室显微镜洞察病菌微观世界,用田间脚步丈量乡村振兴征程。那些曾在课堂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成长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正如她说的那句话:“最扎实的科研,永远生长在泥土里;最动人的论文,始终书写在丰收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