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80)民族存亡最危急时刻,西农师生奔赴一线抗日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最危急时刻,地处战略后方的西农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到保家为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中。在此期间,先后有百余名师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一线,为国尽忠。

西农学生从军合影_副本.jpg
西农学生从军合影

1937年7月,农经经济学组学生曹正经首先投笔从戎,奔赴陕北参加红军,在他的影响下,大学部、高职部的学生、职员及印刷厂工人,满怀爱国激情,奔赴陕北投入抗日战争第一线,他们是大学部李焕章(后名李烈)、石羡之、张连举(赵韩)、赵宪崇(章柯)、杨兑生等,附高学生司东初、柳毅、张奋及工人邱宝树、李进臣、乔文彬等。

西农学子在印度_副本.jpg
西农学子在印度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组成远征军,远赴印缅与盟军联合作战。1943年,西农学子祝三友、彭介民、刘玉民等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被编入202师远赴印缅战场投身抗战。

1944年初,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从军热潮。10月,西北农学院发布号召,时任宝鸡专署专员温崇信来校演讲动员。时任院长邹树文带头,教职工、院本部、附高、附中学生踊跃报名。

据学校档案资料统计,全院志愿报名从军者达247人。经体格等审查,最后确定合格参军者有郭守桂、高永成、安师斌、陈泽民(后改名陈冰)、卢扬吾、郭环琦、贾永莹、刘汉文、马振、王文喜、学士钊、李树勤、李雨普、杨好经等68人,是当时陕西仅有的几所高校中参军人数最多的。

68名参军学生参军出发之日,学校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参军学生从武功车站乘车前往西安集结,在西安体检后,大部分学生乘飞机到云南沾益转乘火车到达曲靖大营房,接受军事训练,郭守桂、邢吉喆等则到重庆青年远征军总政治部主办的政工班受训。

此时,先期参加远征军的西农学子,在曲靖与青年远征军的学友相见。异地相逢,欣喜若狂,难舍难分,后经所在部队同意,两支队伍共同编入青年军207师,1945年2月编入辎汽十四团,调往印度比哈尔省兰姆伽军事训练基地,在中美汽车学校接受军用汽车驾驶训练。训练操作、课堂讲授等均在野外进行,训练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二人一辆车,一个月学习后即上路。训练结束后,被调往印缅雷多集训接受“高级驾驶训练”,穿梭于被称之为野人山的深山丛林中,过着极其艰苦的野营生活。在此期间,受学校老师李传隆委托,刘汉文和杨好经还采集了许多蝴蝶标本,回校交给了周尧教授。

印缅抗战结束,国内抗战烽火正炽。7月,他们奉命组成吉普车队回国参战,沿着尚未完工的滇缅公路,冒着大雨,在泥泞中向国内进发,经历生死考验,圆满完成任务,抵达昆明,交出吉普车待命。1946年春,他们接到命令,装备美造“吉姆西”二吨半十轮卡车,开往南京,由昆明到衡阳途中,每辆卡车载有弹药两吨,在衡阳卸下后改为火车运输,6月份,全团开到南京。

西农青年远征军退伍留念_副本.jpg
西农青年远征军退伍留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暑假前,西农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学生退役。在南京,经时任西北农学院院长章文才批准,按有关规定,其中大部分学生又重回母校,继续入学完成学业。抗战老兵如陈泽民、卢扬吾、王文喜等又跟随王震将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新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