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哲学家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不同之处在哪里?”……
4月1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一间研讨室,一场关于社会学经典著作和观点的讨论正在进行。这是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四为读书会”每月例行的读书分享会,2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围绕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交流探讨,而这仅是该校在新文科建设中探索社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读书有会
2011年,刚入职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任教并担任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班主任的赵晓峰,与教师张世勇发现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不少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申请转专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社会学专业缺乏了解。基于此,二人决定组织社会学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集体读书,期望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认识专业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张世勇说,刚开始,一些学生还不理解,“但慢慢地,整个班级的士气和学习氛围就上来了。后来,很多老师都加入了指导本科生读书的队伍。”
2014 年,赵晓峰、张世勇、陈辉成为硕士生指导教师后,共同组建了 “四为读书会”。“四为” 取自关中大儒张载先生的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赵晓峰说,“希望以此激励学生修学储能、志存高远。”
读书会实行 “导师组” 负责制,成员组成不同的读书小组,相互监督,并严格遵循 “8107” 规则开展集体读书,即早八晚十每周七天泡在图书馆,每个学生每月至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两年下来累计阅读 100-150 本书。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周佩萱回忆,初入读书会时,阅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著作让她倍感吃力,读书报告也只能复述内容,甚至几度想退出。但在同学的专注氛围和老师的鼓励指导下,她坚持了下来。两年后,她对韦伯的理论有了深刻理解。
“四为读书会” 指导老师、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教授认为,在如今信息获取碎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改变学生“唯教材”等功利性读书问题,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持续的专注力,以提高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导师组宣布,经典阅读训练的两年时间里,学生们可以不做课题,不发文章,只管心无旁骛读书。”
如今,“四为读书会”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十几名学生发展到吸纳社会学、社会工作、农村发展等专业的 156 名研究生。在它的带动下,“未鸣读书会”“弘毅读书会” 等众多读书会在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兴起,吸引了学院60%的学生参与,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
从零散到系统,书海有道
“虽然学了四年社会学,但我对这个专业的认识还是很零散。”2019 年攻读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赵祖远,加入 “四为读书会” 后,通过两年的学习,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等社会学家的观点,让脑海中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研一时,他曾在一次学术交流会后与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教授探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思想,“老师夸奖我,能将福柯读得精彩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份收获得益于读书会的系统阅读指导。 在“四为读书会” ,导师们为学生制定了超100本的社会学经典书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转战”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导师们引导学生按照学科发展脉络、人物、学派、主题等方式,进行系统化阅读,集中一个月或两个月专门阅读一个人物的著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选择一个学科进行深度阅读。
学校图书馆也全力支持,不仅设有专门研讨间,还依据书单购置图书。
“系统阅读既要‘读进去’,理解和读懂经典所讲的内容,还要‘读出来’,将各家之言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指导老师崔盼盼副教授介绍,读书会要求每位学生一个月至少写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每个小组每个月召开一次讨论会,每位学生按年度撰写读书感想,每年寒假撰写回乡记。
2023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韩佳雪对此深有体会,她表示,参加读书会初期,写作输出艰难,但随着阅读积累,读过的书相互呼应,写作愈发顺畅。至今,她已读完90多本书,撰写近十万字读书报告。
2024年,“四为读书会” 师生撰写的文章集结成 37 万字的《书海有道 —— 新文科建设与社科人才培养的西农叙事》正式出版。“全书多元视角交织碰撞,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评价说,“四为读书会”长期坚持有组织的经典阅读,这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泛滥的信息爆炸时代尤其难能可贵。
从书斋走向田野,经世致用
2024年春节,一篇探讨 “断亲潮” 的文章在网络引发热议,点击量24小时内突10万+,其作者正是 “四为读书会” 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崔晓晓。崔晓晓坦言,文章的诸多灵感源于读书会的学习经历,“读书不再只是读书,还是与现代社会的拥抱与对话。”
学院积极推动学用结合,配合读书会开展 “大国村治” 调研、春节返乡观察等活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将经典理论应用于实践。近年来,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读书会学生撰写200多篇观察、调研报告,80%经过经典阅读训练的学生考博成功,在 “挑战杯” 等学术竞赛中成绩优异,2项特等奖与6项一等奖的数量位居农业高校前列。
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也从读书经历中受益。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郭宇瑶毕业后进入咸阳市秦都区委组织部工作,“工作中遇到很多情况,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并处理,很多时候正是两年的读书经历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以读书会为载体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农村社会学研究团队获评校级优秀导师团队,他们开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入选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核多元: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经典阅读新模式”入选“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名单。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会的建设与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培养出‘懂理论、察国情、有情怀’的新时代社科人才。”面向未来,四为读书会负责人、已担任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的赵晓峰教授满怀信心。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