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学院】联合开展“党建赋能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近日,葡萄酒学院联合经济管理学院赴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开展“党建赋能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产业调研实践、校地座谈交流等形式,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在山西戎子酒庄有限公司,一行人先后参观了葡萄基地展览馆、酒窖、葡萄酒文化馆及酿造车间,深入了解葡萄酒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在“党建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上,葡萄酒学院韩富亮副教授、朱琳老师分别作《葡萄酒营养健康与饮用》《解码葡萄酒消费行为:风味感知、标签影响与代际差异的市场策略》专题报告,为企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提供学术支撑。两学院专家教授与山西葡萄酒学院校友、企业员工围绕如何助力葡萄酒产业发展开展了热烈交流。山西戎子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文泉介绍了酒庄的建设思路和运营模式,郭建东提出通过党建纽带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双方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达成共识。
在陕西省合阳县坊镇灵泉村,一行人在坊镇党委书记张徐华带领下参观了传统村落与渭南市传统村落数字化博物馆,详细了解灵泉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随后,校地双方召开座谈会,灵泉村党委书记党建森介绍村域发展现状及文旅资源开发瓶颈,返乡创业青年分享食用菌栽培技术应用及电商营销困境。张徐华提出,希望高校在特色菌种开发与文旅项目规划上提供专业指导。与会人员围绕“产业振兴如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郭建东强调,帮扶灵泉村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校地融合的重要实践,建议以陕西古村落保护研究为切入点申请课题项目,并为灵泉村量身定制商业计划书,推动理论研究与乡村实践深度结合。随后,团队赴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在张宗勤教授带领下考察葡萄种植技术推广与乡村振兴结合情况,进一步夯实“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乡村 的发展共识。
此次活动以“党建+产业+乡村”为核心模式,将学术研究、产业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两学院通过整合葡萄酒产业研究、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形成“理论研究-企业实践-乡村应用”的闭环赋能体系。活动期间,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后续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奠定基础。葡萄酒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更多学科资源下沉乡村一线,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葡萄酒学院党委书记郭建东、副书记张洁、副院长袁照程、葡萄酒学院专家教授、支部书记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王秀娟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一行14人参加此次活动。(朱美蓉/文 韩仓库/图)
【草业学院】立体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程
近期,草业与草原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多点布局,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在产业规划、科技支撑与智力服务方面精准发力,为区域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学院党委书记李海华、副院长温仲明等一行三人深入杨凌区柴家咀村、北杨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五联一抓”工作。李海华一行实地走访了支柱产业建设现场,直面村庄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与村干部共同剖析问题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措施与解决方案。此次下沉调研不仅掌握了详实的一手资料,更强化了校地协同纽带,为后续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学院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学院孙秀柱教授应子洲县种子与中药材推广中心主任景雷邀请,率队赴子洲县深度调研黄芪产业发展。专家团队在子洲县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专题座谈会,聚焦黄芪茎叶加工利用难题。孙秀柱团队开出了“科技良方”:从饲料加工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入手,着力提升黄芪茎叶饲料化利用率,变“废”为宝,避免宝贵资源浪费;同时,协助当地谋划品牌化建设路径,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黄芪羊肉”地理标志产品。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以黄芪为核心、深度融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子洲模式”,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学院积极响应麟游县酒房镇人民政府需求,选派专家团队参与“酒房镇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依托雄厚的林草学科背景与人才优势,学院专家深度参与了规划方案的研讨与拟定工作。团队为酒房镇梅花鹿产业提供了涵盖种群科学管理、饲料本地化高效供给、特色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及高附加值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专业建议,助力酒房镇将梅花鹿产业打造成具有显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色支柱产业。(陈忱)
【资环学院】农业科技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6月29日,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田霄鸿率专家团队前往合阳县西同醍村,聚焦花椒种植、菌棒培育与技术管理、蓝莓苗扦插等产业痛点,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西同醍村大棚产业园是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受技术瓶颈制约,产业升级面临多重挑战。田霄鸿一行与村干部、种植农户座谈,详细了解产业园种植结构与生产现状。花椒种植存在两大技术短板:一是缺乏科学种植技术指导,修剪、施肥等关键环节缺乏系统性规范,优质农资采购渠道有限推高成本,农户滥用农药现象突出;二是病虫害防治能力薄弱,农户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病虫害频发,多次防治效果不佳。此外,食用菌种植受早春极端大风天气影响,大棚设施多次加固改造,导致成本高;菌棒温湿度精准调控的需求亟待解决;链孢霉、木霉等病害及菇蚊、线虫等虫害对菌棒生长构成严重威胁。蓝莓苗培育中,栽培基质以及水中盐分含量高等因素导致生根技术稳定性不足,基质选择成为制约生根率的关键因素。
针对花椒种植难题,林学院刘永红老师现场演示标准化修剪技法,从植株结构优化到挂果率提升进行全流程指导,强调 “冬剪塑形、夏剪促梢” 的科学理念。针对施肥痛点,计划后半年编制《花椒科学施肥手册》,详细标注不同生长周期的肥料配比与施用方法。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的绿色防控方案,重点讲解低毒高效农药的科学使用剂量与时机。
在食用菌产业园区,生命学院杜双田老师提出 “低成本环境调控方案”,双层遮阳网覆盖、高温期喷淋、简易通风装置等办法实现温湿度精准管理,同时针对链孢霉等顽固性病害,制定“预防-监测-隔离”三级防控体系,及时清理掉园区内废旧菌棒和木屑,降低病虫害传播与发生率。
蓝莓苗培育专家王松老师建议种植户采用进口苔藓作为基质,针对园区水盐分浓度较高,阻碍插条生根,建议采用软化处理的水源进行扦插育苗,同步优化扦插时间与温湿度管理方案,持续跟踪后续生根情况,与种植户建立长期的技术对接机制。
学院将不定期选派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开通专家为农户线上技术咨询服务通道。此次技术帮扶不仅解决了西同醍村产业园的当下难题,提升了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也为当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技术根基。(赵杰 陈小蕊)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