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半月谈】“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半月谈记者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采访时发现,近年来一些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新农人”已加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他们通过政府和涉农高校打造的“新农人”交流平台,参与涉农培训,苦练本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举行的榆阳区第6期区级“头雁”培训工作告一段落。作为本期培训班的64名学员之一,榆林市闫家食品负责人闫磊对本次培训赞不绝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坐在大学课堂里和专家教授们交流、对话,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1994年大学毕业10年后,闫磊回到家乡“继承家业”销售南瓜子。“南瓜子是陕北的传统食品,我一度做成了‘隐形冠军’。”不过从2013年开始,整个产业开始下滑。为此,闫磊主动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寻求合作,并争取到这次参与培训的机会。

一同参加培训的榆阳区古塔镇陈家沟村村支书祝涛表示,通过这次“头雁”培训,他对“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体会;回去后,他要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校地合作共解“头雁”之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郭亚军告诉半月谈记者,农民发展学院在培养“头雁”方面探索的“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解决了“头雁”在创业初期的种种困惑,为乡村振兴培育出一支永驻地方的“土专家”团队。

为做好“头雁”培训的专业导师,园艺学院教授程智慧专门结合“新农人”的特点,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与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对‘新农人’的培训要更强调实用性,比如讲到蔬菜大棚的病虫害防控问题,我就会直接告诉他们,轮作是减轻病虫害最简单的措施。”

1.jp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邹志荣教授(左一)现场指导时令蔬菜水果种植

在“返岗实践”环节,导师的“回访”是保证培训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程智慧回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甘肃,看到半封闭的传统温室冬季还要靠烧热水加温,他建议学员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资源给温室加温保暖;在一些灌溉条件不太理想、用水政策较为严格的地区,他建议学员种植黄花菜和芦笋等多年生、省工且耐旱的蔬菜品种。

为解决“头雁”创业初期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榆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产业扶持、金融支持、职称评定、专家服务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头雁”发展壮大。

相识即是收获

多位受访学员表示,有机会认识众多志同道合的“头雁”,是此次培训最大的收获之一。来自榆阳区牛家梁镇什拉滩村的姚建飞,2015年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2024年返乡创业。“我起草了一份开办农家乐的计划书,除了销售自家的羊肉外,还销售闫磊公司的南瓜子,给民宿客人提供另一位同学家种的大樱桃。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榆阳区孟家湾乡波直汗村的村民马丽娜表示,通过这次培训,她认识了很多养猪能手和周边村镇的种植大户。下一步,她要改变原来饲养母猪的思路,还要和邻村上盐湾村的学员开展“种养结合”模式,抱团找客户,让农副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

中共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通过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农业培训,榆阳区壮大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直接带动2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30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