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我强烈感受到荣光与震撼”

——访九三阅兵观礼者赵柳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赵柳,1956年生,赵洪璋院士小儿子,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公安管理专业毕业。1969年到武功县苏坊公社下乡,1971年毕业于武功县凤安中学,1973年入伍,参加过核爆试验,1978年转业到宝鸡卫校政工科,1988年因母亲去世需要照顾71父亲调回西农保卫处工作。曾因解救被持刀胁迫的女大学生,而被示范区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建国70周年、2021年建党百年和今年九三阅兵,赵柳都受邀赴北京观礼。九三阅兵的壮阔场景,不仅让赵柳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荣光,更让他回想起父亲一生为农业事业拼搏的岁月。当晚,他流泪书写感受:“我强烈感受到荣光与震撼。”

1赵柳在北京天安门前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前拍照留念000.jpg

赵柳在北京天安门前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前拍照留念 受访者供图

问:赵洪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早在1950 年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赵院士的后代,此次受邀参加九三阅兵,您在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答:首先我要感谢祖国和党,没有忘记曾经为共和国做出贡献的先驱者。当80响礼炮划破长空的宁静,全场肃立,庄严雄伟的国歌奏响,一种跨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看完整场阅兵,我感受到中国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空中护旗方队,当战机呼啸掠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出绚丽的彩色标语时,全场沸腾,鹰击长空,翱翔苍穹,展示了我国空军强大的力量和祖国蓝天的忠诚守护。

我感受到民族的自豪与归属感,置身观礼台上,周围是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海外以及国际友人,虽身份不同,当礼炮响起,当国歌唱响,当受阅队伍检阅时,每个人脸上洋溢的都是同一种情感——无比的自豪。

我感受到对和平的珍视与未来期许,九三阅兵的主题是纪念胜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整个阅兵式,既展现了捍卫和平和坚定实力,也传递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和真诚愿望,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达了中国的和平诚意。

亲历九三阅兵,是一生难忘的经历。它是一国之盛典,更是一次魂之洗礼。他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国富民强,什么是钢铁长城,什么是民族精神。百年屈辱,先辈的一代又一代换来了如今的繁荣昌盛。党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那份震撼、感动与自豪,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2赵柳(中)在北京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000.jpg

赵柳(中)在北京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 受访者供图

问:我们了解到,您是在全国总工会的组织下,作为全国劳模的后代观礼九三阅兵。你认为,这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意义?

答:我之所以有幸受邀参加今年的阅兵盛典,绝非因为我个人有何特殊贡献,而是因为我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后代的身份。同时我也是曾经参加过国防核试爆试验的一名军人。

这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老一辈艰苦奋斗者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代人,他们一生扎根土地,默默无闻,只为解决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吃饭问题。邀请我们这些后代参加阅兵,是国家在说:“我们从未忘记那些在艰难岁月里,为国家根基洒下汗水、奉献青春的奠基人。”

这体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感恩美德。今天的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是建立在无数个像我父亲这样的“挖井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的。阅兵式展示的是国家当下的“硬实力”和底气,而邀请我们,则是彰显一个民族不忘本的“软实力”和温情。

这其实更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告诉所有人,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刀枪剑戟的锋芒,也在于稻谷满仓的丰饶;我们致敬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包括在各自领域为祖国强盛奠定基石的功勋伟人。

3赵柳参加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时在天安门前的留念000.jpg

赵柳参加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 受访者供图

问:您父亲赵洪璋院士一生心系国家粮食安全,若他能亲眼见证九三阅兵的盛大场面,以他的性格与情怀,您觉得他可能会说什么?

答:如果我的父亲能看到那气势恢宏的阅兵式,我想,以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内敛、质朴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他大概不会说太多华丽的词藻。

他可能会久久地沉默,眼眶湿润,用手拭去眼角的泪珠。

他可能会在沉默过后重复着:“好,真好……国家强大了,真好!”

他可能会指着那些精神抖擞、装备精良的官兵,像看到自己田里最金黄的麦穗一样,由衷地感叹:“看这些孩子们,多整齐,多精神,多壮实!这就好,这就好啊!”

在他心中,军人的英姿飒爽与身体的强健,和他毕生追求的“让人民吃饱饭”是直接相关的。他或许还会自语:“这下,再没有人能欺负我们了。”1937年,日全面侵华,军队实力不足,家乡沦陷,人民吃不饱饭,母亲逃难直奔陕西,国仇家恨历历在目,怎能忘?永世不忘!他们那一代人,对国家曾经的贫弱和屈辱有着刻骨的记忆。因此,看到今日的国强民富,看到能捍卫这份和平与繁荣的钢铁长城,我父亲的内心想必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踏实。

问:赵洪璋院士毕生的梦想是“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假如您的父亲知道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再为粮食发愁,阅兵式上英姿飒爽的健儿食有所饱,身体强健,您觉得他会有什么感受?

答:我想,这将是他人生最大的告慰和最高的荣誉。

他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一生追求的梦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到自己毕生的事业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滋养了整个国家和民族,这种成就感胜过任何奖项和头衔。阅兵场上官兵们挺拔的身姿,在他看来,就是“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

他会谦逊地归功于集体和国家。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将功劳归于自己。他一定会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千千万万农业工作者、农民兄弟辛苦劳作的结果,是国家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结果,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会为整个农业科技战线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他会感到一种深沉的幸福。科学家的幸福很简单,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于民,为国所用。得知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军人,因为吃得饱、吃得好而拥有了强健的体魄,能够更好地保家卫国,这对他来说,是生命价值最完美的体现。他会觉得,自己一生的辛劳、坚守和寂寞,都是值得的。

从他选择农业这条路开始,他所期盼的,或许就是今天这一幕——他亲手参与培育的“种子”,不仅在田野里生根发芽,更在整个民族的身上开花结果,化为了国家的底气和力量。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问:通过9.3阅兵,我们已经切实看到了祖国的发展进步,这不仅是我们看得到的军事方面的强大,更是多方面的强大。请您畅想一下与今天的军事强大相匹配的强大的农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强大军队捍卫国土主权,强大农业则守护国民生存发展根基,二者缺一不可。不同于父亲那一代以“吃饱”为目标的奋斗,未来农业将聚焦“吃好、吃健康、吃安全、吃可持续”,是集科技、人文与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

我心中的强大农业,首先是科技驱动的“智慧农业”。就像现在军队在搞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一样,农业也该摆脱“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比如田里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无人机精准播种、打药,甚至用机器人完成从耕地到收割的全流程农事,坐在智慧中心里就能操控万亩良田,这才是跟国家硬实力匹配的农业形态。 

其次必须是安全稳固的“战略农业”。父亲当年培育小麦品种,其实就是在抓“种业安全”,怕我们的粮食被别人“卡脖子”。现在更要如此,主粮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链必须自主可控,尤其是要把种业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就像军队要能抵御外部威胁一样,农业也要能应对国际市场波动、极端气候这些风险,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中国人的饭碗都能端得稳、端得牢。 

还有就是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父亲那时候搞育种,虽然主要追求产量,但也一直强调要“顺应自然”。强大的农业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得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近零排放。让农田不只是产粮的“粮仓”,也是美丽的风景线和生态屏障,这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最后,还是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业”。未来的中国农业,应能诞生出一批世界级的农业品牌。我们的“华系”水果、蔬菜、畜禽品种,能够以其无与伦比的品质、口味和安全标准,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赖,从“卖资源”转向“卖品牌”、“卖技术”、“卖标准”,在全球市场拥有话语权。

如果我父亲能畅想,他心目中的强大农业,核心一定是“中国人不仅能吃饱,更能吃得好、吃得放心,并且我们的土地和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子子孙孙都能享受这片土地的馈赠。”他会坚信,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

2赵柳接受学生记者采访000.jpg

赵柳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您和您父亲长期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国农业科研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您所畅想的强大农业中,您认为西农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作出哪些贡献?

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肩负特殊使命,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参与者,更应是引领者、攻坚者与思想策源地。

要实现强大农业的目标,西农首先得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农业的“战略智库”和“技术引擎”,在节水农业、旱作育种、土壤改良这些优势领域继续攻关,培育更耐旱的小麦、玉米品种,研发更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将“不毛之地”改造成“沃野良田”,为国家拓展更多耕地资源,这是西农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的独特贡献。

同时也要打造农业“中国芯”的研发高地,集中力量在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奶山羊等领域,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前沿技术,培育更多抗旱、抗病、高产还营养丰富的新品种。

另外,不应只满足于技术研发,更应该积极探索未来农业的范式,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拿出“西农方案”。人才培养上也得跟上,现在搞农业,光懂种地、懂育种还不够,得懂技术、会管理、知市场,还要有全球视野。西农应该打破学科壁垒,让农学专业的学生学一点大数据、人工智能,让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懂一点农业技术,培养出一批“农业 CEO”“农业科学家”“农业工程师”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将来就是强大农业的“生力军”。

最后,“扎根精神”也得传下去,我父亲一辈子扎根西农、扎根田间,就是因为他有“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信念。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让学生们明白,搞农业是一份关乎国家民生的大责任,是对土地、对人民的深情。只有心里有这份责任和深情,才能沉下心来搞科研、做农业。

总而言之,西农的定位,应是解决中国农业“卡脖子”难题的先锋,是探索中国农业未来道路的灯塔,是培养新一代农业领军人才的摇篮。当一支强大的军队在长安街上接受检阅时,西农人所守护的,就是这支军队和亿万国民身后那充实、安全、丰盛的“粮仓”与“厨房”。这份事业,同样光荣,同样伟大。

我想,如果我的父亲能看到西农今日的成就与未来的抱负,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并坚信:中国农业的未来,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成。

作者简介:陈启钲,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

孙梦瑶,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4级研究生

编发:郭宇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