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2022年5月20日晚,凤岗通讯社的一次记者交流会上,指导老师靳军将一张印着“陕西高校新闻奖”的奖状郑重颁发给一个文气而略带羞涩的女生,奖状上金灿灿的“一等奖”引人注目。
“陕西高校新闻奖是师生同台竞争的奖项,罗一诺能取得这个成果,非常了不起!”伴随着靳老师的解说和阵阵掌声,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站在台上腼腆微笑着的女生。
陕西高校新闻奖奖状
罗一诺是我校资源环境学院21级研究生,在校时光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大二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记录自己在校报记者团的成长历程,题目叫做‘这满腔热情终未错付’,今天我仍想把这句话送给自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热爱和努力同等重要。”罗一诺坚定地说。
新闻道路始于一次“追星梦”
大二时,教授近代史纲要课的杨鹏老师凭借干货满满的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热情,也收获了很多“粉丝”。作为粉丝之一的罗一诺借着杨鹏老师获得学校“鲜花掌声送恩师”活动第一名的契机,大着胆子向当时的记者团团长提议采访杨鹏老师。
“最开始很担心团长会拒绝我,当时我在新闻采访上还是个‘小白’,也没想过可以自己找素材。”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罗一诺记忆犹新。她说,团长很赞许她的提议,杨鹏老师也欣然接受了采访。这次“粉丝见面会”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第一次体会到“记者”这一身份的乐趣。
杨鹏老师的采访后来撰文为《鲜花掌声中的杨鹏:让你从此爱历史》。这一小小的成就也给她极大的鼓励。后来,她还参与了“西农故事”“十佳毕业生”等活动的采访,许多别样的经历汇聚成了一名学生记者的成长之路,从紧张生硬到娴熟流利,从服从安排到主动出击,从默默无闻到小有成就……5年的坚守,让罗一诺成为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新闻人”,更让她成为了老师同学眼中的“明星”。此次的获奖作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
“这篇报道讲的是一批20级毕业生因为疫情无法举办毕业典礼,在一年后的21级毕业典礼时返回母校,和晚一届的学弟学妹一起‘圆梦’。”回忆起这篇作品的创作历程,罗一诺尤其感谢指导老师靳军的信任,“最开始听到这个主题很激动,没想到老师能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罗一诺(左)和同伴在采访2020届返校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
接到采访任务后,她和同组的李若兰学姐搜集了很多资料,针对名单上毕业生的不同去向分别设计了采访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很感谢学姐给我的帮助,采访过程中她处变不惊的风格和灵活的思维让我学到了很多。”罗一诺真诚地说。
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突破自我
在凤岗通讯社这5年,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记者逐步成长为校报记者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大二担任骨干记者,大三担任副团长,再到如今的师生园地编辑部负责人,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突破。
“校报记者团的工作不只是采访,大至策划活动、主持会议,小至安排采访、撰写提纲,都十分考验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这是我曾经不擅长的领域。”罗一诺坦言。
有句名言说,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在一次次工作中,罗一诺不断磨炼进步着。不能即兴发挥,她就在开会前准备主持稿,一遍遍地确认流程;不懂安排协调工作,就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多借鉴;担心不能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随机应变,她就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充实提纲……在日积月累中,她逐渐弥补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短板,也在采访能力上获得了进步。
研一以来,她担任校新闻网师生园地编辑部负责人,这让她遇到了新的挑战。“师生园地编辑部是一个面向师生的舞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它建立成让大家喜闻乐见,畅所欲言甚至辩论交流的场所,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一样,从多个角度展现出西农的景色、故事和西农人的精神。”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认真对待邮箱的每一篇来稿,仔细筛选内容,积极设计选题。部门建立初期,组织机构还没有建设起来,邮箱里积压的来稿都是她在审核。“最多的一次是一天看了十多篇,当时一点也不觉得累,反倒每点开一篇都很新奇,特别好奇大家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也竭尽全力帮助大家修改和发表。”
编辑是一个浪里淘沙的工作,还需要细心和耐心。身份的转变有时让她产生难以胜任工作的焦虑,但这些很快被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帮助化解。
“印象最深的是编辑部的张鹏飞学长。有段时间我们连续收到了好几篇语言风格特别活泼的稿件,我想改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求助了学长,他很快改好了,还给我传授了经验。”罗一诺笑道,“我经常从大家那里偷师,编辑部的每一个小伙伴都特别优秀。”
热爱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加入校报记者团的曲折、第一次正式采访的紧张、第一次发掘新闻点的欣喜……五年的记者生涯,其中不乏艰难险阻,对文字的热爱是她坚持下去的信念,发表稿件的成就感为她带来了前进的动力。
对于“热爱”,罗一诺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眼里,热爱是对一项工作的积极主动,是挫折之后的不怕失败。
从第一次出任务开始她就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活动结束连夜赶稿子、专门找出一个下午完成内容架构、某一句话写出三四个版本来回琢磨,她很少会觉得麻烦,“虽然五年来大大小小出了不少任务,但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有趣的,并且对下一次任务充满期待,能找到这个兴趣点真的很幸运。”
经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这个过程可能充满坎坷,但她始终不怕失败。“在这儿也特别感谢靳老师,有时候他会把我交给他的文章打印下来,逐字逐句带我分析,给我指出应该怎么写,逻辑对不对,怎么简练,怎么突出主题,怎么避免重复。很感谢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有靳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罗一诺感动地说。
从青涩到熟练,从“初生牛犊”到“骨干记者”,一篇又一篇反复修改的文稿,一个又一个熄灯后赶稿的夜晚。再回首新闻工作,她又有了和当初不一样的认识。
“新闻采访的过程给我提供了对所处的环境,所学习的专业,学校其他专业,优秀的老师同学更多的了解机会,虽然和很多人只是短暂地接触,但在当时带给我的那种新奇和震撼是十分难忘的。”在她看来,每一次采访都给她一个增长见识的机会,带给她比写好文章更深刻的成就感。
谈到未来的努力方向,她说,“虽然现在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在采访中还是欠缺对采访节奏的掌握,以后要多练习,继续打磨文笔,报道西农故事,写出更好的作品。”
五年新闻路,是不变的热爱和努力成就了她,在继续书写西农故事的同时,她也在把自己的故事越讲越好。
作者:熊千里,林学院森保2001班本科生
编发:严芸燕
编辑:李若兰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