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毕业生中,动医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涌现大学生第三党支部和大学生第四党支部2个“学霸党支部”,这也是两个党支部连续两年实现100%就业率。两个党支部的7名毕业生党员分别升学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深造,9人选择在本校深造,1人成功考取宁夏选调生,即将奔赴基层服务群众。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学院坚持党建领航、学业筑基、实践赋能的育人理念,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的生动实践。
深耕“三位一体”培养体系,锻造党员先锋力量。为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学院构建“思想引领+学业精进+实践创新”三维培养模式。一是创新开展“红色研学”“薪火相传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组织党员赴扶眉革命纪念馆、张载祠、王上村廉政教育基地和西安事变纪念馆等地开展沉浸式学习,年均举办政治理论学习30余次,撰写心得体会200余篇,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二是实施“党员学霸成长计划”,邀请院士、教授担任学业导师,建立“党员-积极分子”结对帮扶机制,开展“保研经验分享会”“科研项目训练营”等专项活动,大学生第三、第四党支部共有8人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三是组建“乡村振兴党员服务队”,深入陕西汉中、宁夏海原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完成《赴宁夏海原县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三农问题”》《赴冯村社火传承与发扬文化寻访》等多篇调研报告;大学生第四党支部学生党员王美娟在“全国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金奖,实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双向提升。
创新“四维联动”帮扶机制,打造学业发展共同体。2个党支部以“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辐射”为目标,构建“纵向传帮带-横向结对子-云端拓资源-标杆树典型”特色帮扶网络。一是借助党团共建平台,深入团支部开展学业帮扶、个人规划和经验交流分享等各项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二是借助“犀鸟小老师”朋辈帮扶平台开展“1名党员+2名群众”帮扶小组,累计辅导专业课300余学时,帮扶后进学生62人实现“零挂科”,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和网络成瘾等“疑难杂症”,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学业帮扶,让学习的路“不孤单”更“不落单”;三是开设“学霸直播间”,利用好学院微信公众号和易班等线上平台,录制《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线性代数》等微课12期,并面向学生征集投稿,每月按时推出“最美笔记”,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获得感;四是评选“学术先锋党员”16人,举办“我的科研之路”朋辈经验分享交流会,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让身边事引领身边人,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院100余名学生参与科创项目。
布局“1234”学风模式,构建长效育人新机制。面对新形势,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与学业深度融合,做好“犀鸟计划”朋辈帮扶这一品牌建设。一是学院始终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个核心,将五育并举融入学风建设当中,多样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借助多个线上宣传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风建设宣传工作。二是围绕不同阶段学生的群体特点、面临困难和帮扶重点,利用好“犀鸟小老师”朋辈帮扶和“我与榜样面对面”朋辈宣讲两个平台,突出优先级,给予差别化的内容供给,探索学业困难学生教育发展与学院整体目标牵引学风建设的有机结合点。三是始终坚持以“第一课堂”为支撑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着重点,举办校友报告会、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研究领域和就业方向;以实践课堂为结合点,利用“双创”导师校友资源,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四是构建好学工队伍、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和学生干部四个载体,从日常管理、专业学习、实践创新和朋辈支持四个方面,整合学风育人资源。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