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学院党委聚焦党员成长全链条,打造政治引领“必修课”、学术科研“攻坚课”、实践传承“情怀课”、心理建设“护航课”,以“四堂课”构建“政治引领+学术科研+实践传承+心理建设”四位一体教育思路,系统化、多维度夯实党员发展教育根基,切实把党员教育成效转化为学院党委筑牢战斗堡垒的坚实力量。
上好政治引领“必修课”,筑牢思想根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马为学院党委委员、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创新团队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带来一场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重要论述 以优良作风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征程中担当作为”的主题党课。孙马以“原原本本学理论,真真切切悟思想”为核心,带领与会党员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孙马副校长着重阐释了优良作风对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鹏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品格为导入,系统阐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洪水教授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新境遇”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特征。谈及青年大学生的政治选择,郭洪水教授强调,青年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他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此外,学院党委为深化党员教育,组织党委委员深入研究生新生党员、各联系党支部开展讲党课活动,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上好学术科研“攻坚课”,服务国家战略。学院党委创新党员教育课程,将学术科研主题报告融入培养全过程,以“党建+科研”双轮驱动促进教育与科研深度融合。在党课学习中,刘夏燕教授从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适应机制出发,鼓励学员立足国家需求开展科研,以坚定信念攻克技术难题;青年教授琚传凤结合植物水分养分吸收研究,分享团队克服实验失败的经验,强调明确目标、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张新梅副教授通过功能基因组学领域案例,阐释党建对科研方向的引领作用,要求党员对接国家粮食安全等战略需求;特别资助博士后郭双元围绕小麦抗病害研究,分享高效科研方法。以科研一线真实经历为教材,将科研精神与党性教育结合,学员深刻认识到需兼顾学术追求与报国责任,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上好实践传承“情怀课”,赓续奋斗精神。从建校初期师生徒步勘察西北农业现状,到科研团队在田间地头攻克技术难题;从老一辈学者放弃优渥条件扎根黄土,到如今持续为国家输送农业人才,校史馆中记录的西农扎根西部、科教兴农奋斗史,与博览园展现的生命科学魅力,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学员们直观感受植物进化与农业科技的紧密联系,从传统农耕工具到现代基因技术,从濒危物种保护到生态农业实践,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学员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刻领悟老一辈西农人“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使命担当,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国家农业现代化紧密相连,自觉传承弘扬西农精神。学院党委也先后组织支部骨干先后前往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宝天铁路英烈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及西安警示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实践学习,锤炼党性修养
上好心理建设“护航课”,锻造坚韧品格。学院邀请心理中心专职老师面向党员学生开展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大风吹小风吹”破冰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熟悉起来,借助彩色黏土构建“压力可视化”模型,通过艺术表达解构科研焦虑。在互动和活动中帮助学员掌握压力疏导与情绪管理技巧,提升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这次体验既是一次心理方形体验,更是创新组织生活形式的有益探索。当科研压力化作手中跃动的黏土,我们找到了情绪的出口和成长的支点。”学生分享道。
“参观校史馆时,老一辈西农人扎根西部、科教兴农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科研老师们的分享,我更加明确了要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践行党员的担当。”“学术科研分享中,老师们分享的科研攻关经历让我深受启发。面对实验失败时的坚持与突破,让我意识到作为党员更应在科研道路上迎难而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心理团体辅导课程改变了我对压力的看法,通过艺术表达释放情绪的方式很新颖。这不仅让我学会调整心态,更让我懂得以更健康积极的状态投身学习和服务工作。”
未来,学院党委将紧扣党员成长全链条,持续深化党员教育培育思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以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举措,为培养政治坚定、本领过硬、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党员队伍筑牢根基。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