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博览园】谱写育人新篇章 拓展育人新路径

自获批国家二级博物馆以来,博览园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带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育人创新路径中,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总要求,在优化园区生态环境、提升科教服务水平、创新开展科普活动、提升科普品牌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发挥特色优势,搭建高质量育人平台。坚持专业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培育相结合。依托昆虫学、畜牧学、兽医学、植物学、树木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特色优势,将特色专业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近五年,补充动植物标本1万余件,农史文物800余件,新树种70余种,园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已成为相关专业重要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年均万余名大学生在我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近20余名教师的科研项目依托我园开展,100余名研究生常年在我园开展科研实践。打造西农高水平科普基地群,先后认定23个校级科普基地,每年资助10个科普项目,年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20余场、科普讲座10余场,科普图书《植物学家养成记:探索植物的奥秘》荣获陕西省2020年优秀科普作品及首批陕版好书奖,助力师生科学素养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对标国家级基地标准,加快现有国家级基地建设,实现验收达标,先后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等国家级基地称号10余项。

丰富育人路径,强化服务育人实效。持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保护、展示、管理、安全等配套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科学化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育人实效。始终坚持文化引领,与各单位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举办昆虫微景观展、中国名蝶展、花果花艺展等多场临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落实学校文明实践行动部署。始终坚持互动共享,持续上好新生第一堂课,通过现场导览和互动交流,使新生深切感受学校八十余年来与祖国风雨同舟共成长的光辉历史,厚植知农爱农兴农情怀;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自然课堂、奇妙昆虫体验等活动,带领青少年身临其境感受博物馆魅力。积极开展志愿讲解,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已形成一支“理论水平高、服务意识强、志愿经验丰富”的高质量科普志愿团队,获评中国科协“点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科普团队,培养国赛选手5名,获国家级科普讲解大赛奖4项,省部级科普讲解大赛奖23项;连续六年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通过服务他人,展示自我,树立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方法策略,提升育人新效能。积累育人素材。充分利用馆内多样化展陈手段和场景空间,将爱校、爱党、爱国等教育内容融入藏品和活动中,昆虫博物馆中“昆虫学家周尧教授”专题展区,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科普教育体验中,熟知这位深受尊敬的先辈;挖掘文物标本所蕴含的教育精神,讲好博物馆的大思政课,打造立体生动的博物馆育人课堂;结合自身林草资源特色,推出“蝴蝶文化季”“昆虫音乐季”“爱鸟活动周”等活动,贯穿一年四季,增强青少年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传播效能。整合现代传播媒体资源,统筹用好校园网、凤凰网陕西、三秦都市报、新西部传媒等新媒体,在学校抖音号开辟博览园专栏,微信公众平台开设6个专栏,年均发稿量近500篇,着力打造育人立体传播模式,实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教育认知功能。以评促建,以检提质。积极推进国家一级博物馆申报及国家二级博物馆三年运行评估工作,在标本征集、文物鉴定、布展提升、科学研究等方面持续加强;顺利通过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国家A级景区、陕西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评估,育人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