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全面提升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理学院积极探索新时代预科人才培养模式,丰富预科教育工作内涵,着力为学校本科教育培养更多“金种子”,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探索课堂教育新模式,推进“预本贯通”培养,为高起点本科奠定知识基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不同区域生源基础差异较大等特点,理学院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为预科生授课,实施分层教育、个性化指导、小班教学,通过翻转课堂、专题讲授、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等,提高课堂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学院遵循“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原则设置预科课程,定期对教学质量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未来专业兴趣,提前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将传统以补基础补短板的预科模式,升级为强基础、厚积累、宽口径培养,为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农业的“新农科”人才培养输送更多“金种子”。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打造培根铸魂思政平台,为预科生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周边红色教育资源,将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与特殊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组织策划红色主题观影、演讲、团建、班会、征文、快闪等活动,拍摄预科生表白祖国视频,赴照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为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创新工作内容形式与方法手段,特别策划了“石榴籽工程”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利用开学前两周的时间集中组织学生听讲座、搞团建、赴延安红色教育实践等,内容涵盖爱国爱党、法律法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该工作被陕西省教育厅作为典型案例宣传报道。
打造农林特色教育模式,讲好西农故事,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奠定观念基础。充分利用学校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览园、农史馆,学习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增强作为农林学子的自豪感、自豪感。组织学生观看樊志明教授《开讲啦》、听农林特色素质讲座、开展经典阅读与读书分享、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探讨西农精神等活动,播种“爱农爱校”的种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学习农业知识。2018级预科生自编自演话剧《青春诗》,讲述预科生励志服务边疆生态建设的成长故事,获得校话剧大赛二等奖。在庆祝学校合校20周年晚会上,2019级预科生全部参演情景剧《一脉相承》,讲述老一辈西农人的故事,将“三农”情怀和西农精神融入预科生血脉,培育爱党爱国爱农爱校的优秀预科生,逐步形成农林特色预科教育品牌。
目前,学院2018级86名预科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各学院进行本科学习,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专业学习能力均表现优秀。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下,2019级91名预科生在人际交往、专业学习等各方面适应良好,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较强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