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深化学风作风建设作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四个聚焦”为抓手,系统构建“制度创新、思想引领、榜样示范、管理强基”的学风建设体系,持续涵养“博学善思 躬行致知”的优良学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聚焦制度创新,搭建长效发展“主引擎”。面上统筹,强化顶层规划。学院出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学院教风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领导班子统筹、专业教师主导、学工队伍服务、学生朋辈互助”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师德师风考核、教学质量提升、学风氛围涵育等具体举措,做到定点定岗、定人定责。线上延伸,强化过程管理。学院出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学业预警工作实施办法》,创新增设过程性“蓝色预警”,将预警关口前移至日常学习状态监测,通过课堂考勤、作业提交、心理状态等动态追踪,实现学业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点上发力,强化朋辈帮扶。实施《“食”代先锋工作坊实施方案》,组建班主任助理团、学业小老师队和“食”代先锋宣讲团三类朋辈队伍,形成“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经验分享”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帮扶网络,通过“一对一”辅导、茶话会、宣讲会、线上宣传等形式,围绕课程难点、科研实践、职业规划等主题开展精准帮扶,推动学生互学互促。
聚焦思想引领,标正学风建设“导航仪”。强化齐抓共管,凝聚育人合力。学院党政领导深入落实“一线规则”,召开 2025 年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学风建设座谈会等,系统部署教风学风建设任务。建立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管理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等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解决学生学业发展实际问题。深化思想引领,筑牢成长根基。学院重视专业思想教育,针对不同年级需求与特点,邀请学院领导、专业老师、校友开展“专业思想再教育”、“院长第一课”等院史院情、专业介绍、政策解读、学业发展等讲座,明晰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召开学情分析年级大会、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等,聚焦学习规划,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丰富活动促学,激发学习动能。推行“前排就坐计划”“无手机课堂”,以课堂互动积分、专项激励强化纪律。打造 “最美笔记评选”“食分优秀经验分享”等品牌活动,开展“四六级模拟考试”“创新创业训练营”“健康生活养成计划”、“食知不渝”志愿服务队等,结合专业开展体能训练、食品安全科普,推动知识向实践转化,为学风注入活力。
聚焦榜样示范,点燃朋辈引领“星火带”。全方位遴选多元化朋辈榜样库。建立覆盖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10类先锋榜样的“食”代先锋工作坊,通过“提名+自荐+评审”机制,分类遴选,确保榜样群体政治素养高、学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多层次设计朋辈榜样呈现方式。累计举办“食代先锋经验分享会”6场,以“PPT讲演+故事分享+问答互动”形式传递成长经验;开展“小班茶话会”10余场,聚焦课程难点、科研入门等主题深度交流;依托微信公众号“食分优秀”专栏,推出事迹分享、主题采访等内容,累计阅读量超1W+次,实现“线下有温度、线上有广度”的榜样辐射效应。全过程保持朋辈榜样精准浸入。将学生实际需求作为朋辈引领导向,围绕不同年级学生和阶段重点任务,大一阶段聚焦入学适应,开展“新生专业思想再教育”“党员联系新生宿舍”等,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大二至大三阶段,聚焦学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开展重难点科目帮扶、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等;大四年级聚焦发展领航,突出升学就业教育,举办“研途先锋”“基层就业”主题分享,精准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聚焦日常管理,织密协同落实“责任链”。学院统筹强管理。学院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学风建设,重视教学秩序管理,制定“三查联动”机制,强化日常考勤,全面覆盖教学管理各环节,院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辅导员、班主任每月深入课堂4次以上,严控迟到早退、课堂松散等问题。定期召开学院学工例会、教师座谈会,强化队伍建设,凝聚管理合力。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学风大调研活动,推动学风建设从“面上要求”向“精准施策”转变。教师垂范提质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课堂管理、学生评教纳入考核,引导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以学生评教、学生反馈等为参考,针对性开展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教风革新带动学风提质。学生自律促长效。学院建立“学风标兵宿舍”“学风标兵班”等激励机制,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发挥学生骨干“头雁效应”,团学组织发起“学风自律倡议行动”,班委、党员常态化监督课堂纪律,定期组织“学风自查互评”,将学风表现纳入评奖评优、党员发展考核体系,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构建全员参与的学风自治生态。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