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水建学院集中力量抓住关键少数,引领广大多数,制定《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及集体活动制度(试行)》,依托学院团委学生会,打造师生深度互动、朋辈全员互教、知行协调互融的“三互一体”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新模式,全面夯实青年政治理论基础。
师生深度互动。搭建思政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团支部多级联动体系,实现师生互动互融,多方合力切实为团支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保驾护航。学院思政指导教师武春芳副教授以“理想信念是青年团员的精神之钙”为题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团支部全体委员做了政治理论学习第一讲,为后续政治理论学习的扎实开展点亮“航站灯”。各年级辅导员组织召开“学习指导会”,面向本科生74个团支部和研究生12个团支部书记、班长详细解读《制度》,阐释当前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为后期具体开展提出规范和要求。同时,班主任/导师指导班级团支部建设,把握班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班级自身特色,通过课程思政式讲堂、问题式讨论、读书分享会、观影分享会、小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学习与交流中。通过以思政指导老师为主领航员,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为主力军,团支部为主阵地,实现师生之间零距离融合,保障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朋辈全员互教。遵循“教就是最好的学”的教学理论,要求全体党员、学生干部切实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并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教”的过程中来,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过程中主导学习和分享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者,即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开展支部政治理论和集体活动中通过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十九届四中全会”等,自主开展理论学习,自主组织讨论,自主探讨问题并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党员、学生干部通过一定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总结,将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带入思政“微”课堂,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脱贫攻坚调研总结交流会”“微党课比赛”“田园使者和村主任助理经验分享”等活动,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与实践心得,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和提升大多数同学一起学习的热情。让“要我听”变为“我要讲”,做到学生“动起来”,理论学习“活起来”,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知行协调互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互相嵌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学习的有效形式。一方面是在理论知识学习获得的层次上,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结合实践体验进行探讨与总结,如组织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改革建设示范点等地点调研参观,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爱国主题教育电影以及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竞赛等,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社会的实践变化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更加具象深动。另一方面在把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层次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如组织开展阳光家教、政府机关见习、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西北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入脑入心。
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推进、优化“三互一体”政治理论学习模式,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培养知行合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兴农强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