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新进展

【科研新进展】(23)裴志超教授团队在纳米载药研究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前,理学院裴志超教授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化学学术期刊《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Multifunctional supramolecular vesicles based on the complex of ferrocenecarboxylic acid capped pillar[5]arene and a galactose derivative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Chem. Commun., 2016,52,9578-9581)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是在裴玉新教授和裴志超教授的共同指导下,由常银成和侯晨曦同学共同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迄今,该团队已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上发表了4篇有关纳米载药的研究论文,其中,影响因子9.0以上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709。

  两年来,糖生物学团队针对癌症化疗中存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副作用大和癌细胞耐药性不断增强的两大难题,利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膜表面受体(如癌细胞表面半乳糖特异性结合的凝集素含量高)与微环境(如癌细胞内具有低pH和高GSH)的差异,致力于构筑靶向和刺激响应的智能纳米载药体系研究。2014年,该团队首次运用新型大环分子柱芳烃和二茂铁合成了一种全新的纳米药物载体,其中,氧化态二茂铁具有GSH响应性,而其正电性可以负载siRNA实现克服癌细胞的耐药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126-13130)(影响因子为11.709);为实现纳米载体的靶向性,今年3月,该团队设计合成了色氨酸修饰的主体分子柱芳烃与半乳糖衍生物组装的超分子糖纳米囊泡载药体系,其不仅具有糖靶向性和pH响应性,而且能和DNA发生一定的作用,此载体能够协助抗癌药物更好地消灭癌细胞,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材料化学》(Chem. Mater., 2016, 28, 1990-1993)(影响因子为9.407)上。今年5月,该团队又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载体,其含可激活NIR探针和二硫键的乳糖两亲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囊泡,不仅具有糖靶向性,实现了对肝癌细胞的靶向递送,而且同时可以对负载分子的控制释放进行实时示踪,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材料化学》(Chem. Mater., 2016, 28, 4501–4506)(影响因子为9.407)上。

  与以上3种载药体系相比,该研究首先采用含羧基的二茂铁修饰合成大环主体分子柱芳烃,然后与半乳糖衍生物组装形成超分子囊泡,制备了具有靶向的pH和GSH双刺激响应的智能纳米载药体系。其中,半乳糖可实现靶向性,二茂铁具有GSH响应性,羧酸基团具有pH响应性。这为构建靶向-多刺激响应的纳米药物载体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新途径。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化学通讯》 是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简称RSC)主办,该杂志是化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之一,2015年影响因子为6.567。

  原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6/cc/c6cc03637f#!divAbstract

编辑:张琳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