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用好集雨窖 旱地能丰收

(陕西日报 2023年7月6日 09版)

image.png
高西沟村山地苹果“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区。 本报记者 刘坤摄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榆林市米脂县,属资源性严重缺水县。在距离县城20公里处,却有一个被称为“陕北小江南”的地方——高西沟村,去年这里种植的谷子喜获丰收,亩产较以往增产150公斤左右。

高西沟村村委会主任高治前坦言,这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高西沟村推行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村里建设了集雨窖,用好了“天上水”。农作物需要灌溉时,村民能够及时浇上水,使产量大幅提高。

6月22日,记者随“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来到高西沟村。在山地苹果“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区,一棵棵矮化苹果树茁壮成长,滴灌设备正在精准地为其补充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不少果树已经顺利挂果。

“不仅农作物增产丰收,你看看村子周边,树多了,林密了,生态修复了,群众生活更好了。”高治前谈及近年来村子因水资源高效利用而发生的变化,感慨不已。

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校地合作模式在米脂县建立陕北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宋小林介绍,高西沟村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分为A区(谷子“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区)、B区(谷子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区)和C区(山地苹果“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区),主要建设沟道坝蓄水设备、光伏提水设备、软体水窖和田间管网,同步开展地膜覆盖、抗旱保水剂节水、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等旱作集成技术。

“目前,我们基地推广的‘四位一体’(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补水)集雨补灌技术模式效果良好,实现了‘秋雨春用,丰雨旱用’,该技术已在黄土高原推广超过17.3万亩,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作用。”宋小林说。

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北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下,米脂县全年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面积5.8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建成高西沟、柳家洼、对岔3个万亩谷子集中连片示范区和9000亩以上谷子示范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谷子3.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谷子12万亩。

宋小林说:“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亩均节水30%、节膜25%、增产150公斤、节本增收900元左右,全年可促进增收3150万元。”

旱作节水改变了当地“靠天吃饭”的状况,解决了谷子、苹果在生长关键期的缺水问题。2022年,试验示范区谷子亩产达400公斤,同比增产45%,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苹果亩产达1200公斤,同比增产40%,每亩节本增收1780元,全年增收195.8万元。

2022年6月,由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土高原旱作适水改土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项目在米脂落地实施,对助力黄土高原旱地农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来自杨凌的科研院所已在省内外建立了10多个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从水土保持到植树造林,从生态保护到富农兴产,来自杨凌的硬核科技助推黄土高原披上“绿装”,打造出一个个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样板。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12645.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