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任彦军:推动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0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彦军教授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农业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可行路径。

任彦军教授解释道,农食系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三个来源: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林业以及农食系统中的能源消耗。其中,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农用地、水稻种植、动物肠道发酵、牛肉生产、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处理等。

《中国日报》:如何以技术为核心实现双碳目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打赢低碳转型攻坚战?

任彦军: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第一驱动力。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具有增产减排双重效益的农业技术,如智能肥料、绿色低碳种植和污染控制技术、畜禽粪便低碳回收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等。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业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的发展能力和科技实力。同时,把握农业技术方向,提高农业技术要素投入的精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绿色低碳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及范围。

《中国日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要夯实生产者责任,也要落实消费者责任。如何引导消费者参与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任彦军:作为碳中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和低估消费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鼓励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减排,引导并教育居民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搭配饮食,倡导勤俭节约,减少从田间到餐桌食物链各环节的食物浪费。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健康饮食教育以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特别是减少肉类等高碳排放食品的需求,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可持续的膳食模式。

《中国日报》:土地和土地利用变化能够以碳汇形式吸收过量的温室气体。如何加强国家空间规划,提高碳汇能力?

任彦军: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依靠低碳技术和食物消费转型,还应该通过土地和土地利用变化来提高碳汇能力。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加强国土利用的管理规划,加大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严禁开发成耕地,避免土地碳汇规模的减少。同时,因技术进步、膳食结构改善而剩余的土地,可根据各地区实际生态条件将其转化为森林、湿地、草原,以增加碳汇。

原文链接:https://regional.chinadaily.com.cn/en/2023-04/26/c_881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