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山阳县优质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山阳县坚持把科技支撑作为壮大核桃产业的原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以科技建基地,以科技提品质,以科技兴产业,以科技促增收,狠抓低产林改造、标准化示范建园、核桃产业化经营“三大工程”,完善良种苗木繁育、科管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三大体系”,有力推进了核桃产业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3.8万亩,其中,良种核桃基地达到5.32万亩,占总面积的22.3%。近日,全省的优质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其做法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回顾该县多年的发展核桃产业实践之旅,给我们实施发展方式转变带来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校地合作——创建科技转化机制,带动了核桃产业迅速发展。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总面积353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420.9万亩,森林覆盖率55.5%。2007年,该县紧紧抓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省推行“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良好机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以当地核桃、板栗为农业技术推广切入点建立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平台,使教学、科研和推广融为一体,促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新模式向实践应用转化,推动核桃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通过校地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六名专家常住该县,先后在当地培养了110名核桃乡土人才,培育核桃良种资源圃20亩、采穗圃720亩,指导引进、研究“核桃良种繁育”等新技术12项,推广丰产建园、高接换优等实用技术8项,推广应用面积达15万亩,特别是嫁接改造中推广的“套袋保湿报纸遮阴法”,使核桃嫁接成活率达到93%以上。目前,全县10万亩适宜嫁接改造的核桃园已经嫁接改造100万株3.3万亩,建成高坝寺沟核桃滴灌等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良种示范园10处、500亩以上示范园20处,发展科技示范大户580户,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核桃产业发展效益低下的技术难题,为当地核桃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之二:科技特派员——完善核桃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产业迅速壮大。转变发展方式的紧缺要素就是科技。山阳县提出了“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科技投入思路,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选派3批66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全县16个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让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深入基层,抓培训、建基地,带动核桃产业发展。进驻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科技特派员,通过给核桃种植户建立生产档案、组织观摩示范基地、培训技术骨干等途径,三年来累计开展核桃技术培训158期3.2万人次。县上还以科技特派员、林业技术员为骨干,组建了核桃嫁接服务队、科管指导队、病虫防治专业队,配备3辆“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服务车”,以全县15个核桃基地乡镇为重点,以村组为单位,巡回开展送专家、送技术、送药械“三送”活动,面对面指导群众开展嫁接改造、病虫防治、扩盘施肥等为一体的综合科管,使全县综合科管率达到90%以上。
启示之三:科技示范基地——树立样板工程,助推了核桃品质和效益迅速提高。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板给农户看。要在发展核桃产业中体现“既要生态,又要效益”的思路,2005年,该县抓点示范,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大田种植核桃,探索林下养殖模式,建成了城关龙王庙、宽坪上坪等15处林下养鸡科技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7年之后,坚持嫁接改造和良种建园两手抓,紧紧围绕高坝至银花、二峪河至户垣、王庄至色河3个万亩核桃科技示范带建设,先后建成核桃科技示范基地100余处。全县逐步形成了以退耕地为主的林药间套模式、以平川地为主的林养和林经种养模式、以校地合作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开创了因地选择模式、科技示范推动核桃产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