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甘肃经济日报》杨凌:小镇变身农科城

《甘肃经济日报》  2011年6月3日


  核心提示

  如果坐火车去杨凌,还是会在—个叫杨凌镇的地方下车。这个30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小站所在地,正承载着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未来。而这个昔日的小镇早已走向了世界。

  如今的杨凌,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带动下,早已成为名满华夏的“农业圣地”,也完成了从小镇到农科城的华丽转身。

  杨凌小镇

  杨凌太小,小到早些年在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

  1934年,于右任先生在此创建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可是国内外知道杨凌的人却甚少,因为当时的地图上标的是武功县。杨凌仅仅只是当时武功县一个最西边的乡镇而已,因了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在此而得名。很多老人至今还把当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来的西北农学院叫做“武功农学院”,而如今,这所高校已是名满华夏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

  两年后,这里有了陇海铁路线上一个四等小站,名字却被错位为“武功车站”。这一错位就是30多年,武功车站在杨凌,外地来此出差的人无不感到困惑,常常因此而搭错车,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改过来。

  1983年之前,杨凌一直是武功县下辖的一个人民公社,后改为杨凌镇。1984年成立县级行政区--杨凌区,归咸阳市管辖。“当时的10家农科教单位分属三部一院一省,各单位自在一体,在学科志业、科研项目、设备购置等方面大量重复,致使人力、物力分散浪费,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李成砚说。

  在这种环境下,杨凌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

  也不过4平方公里的城镇圈子,散布着几十户企业、10家科研院校,10万人口中有8万是农民。

  华丽转身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

  1997年7月29日,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序列管理。刚刚诞生的示范区就接到了国家的任务:将科技优势迅速转化成产业优势,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筒单而言,就是让杨凌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为了让“现代农业看杨凌”,1999年,在于右任先生创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地方,合并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七所科教单位,组建成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今拥有19个学院(系),64个专业,25

  个部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在16个省区建立了150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点。

  打着“组合拳”的科教瞬间释放出了能量。先后获得23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每年通过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在30个左右,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便诞生在这里。

  “建国60年,我国先后有6次小麦品种更换,其中的4个新品种就出自杨凌。”李成砚很自豪,“超高产栽培技术使玉米单产达到1326公斤,刷新了全国纪录。”杨凌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

  走向世界

  杨凌,这个依靠农业科技高校建设的农业基地,在如何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做足了文章。杨凌

  在16个省区建设了164个实验示范基地,使5000多万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受益,每年推广效益都达到70亿元。

  杨凌有自己的名片,这张名片就是始于1994年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累计吸引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600多万客商,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2100多亿元,被誉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示范区展览局局长桂党会告诉记者。

  走向了世界的杨凌也渐渐成了魅力之地。留德多年的农业博士毛旭太,于1998年欣然回国,在杨凌搞起了农业科技的创业。目前他的润太苹果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培育推广柱形果树。这种新型果树栽培技术将使每亩栽种量从传统的130株增加到1000株,最高亩产可以达到30000斤。

  “搞农业科技不来杨凌就是最大的损失!”毛旭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