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新闻 2024年3月19日)
“希望通过师生的科研攻关,破解我国奶牛良种‘卡脖子’难题,促进我国奶牛产业自立自强,同学们要勇于接过这个接力棒,为强农兴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月15日,在宁夏灵武市奶牛“科技小院”的牛舍里,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鹏飞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师生身旁的是由西农奶牛种业创新团队通过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诞生的优良牛群。
把学校建在基地、把实验室建在牛场、把课堂设在牛舍、把成果落地养殖园区、把人才留在行业,在宁夏灵武市奶牛“科技小院”,汇聚了学校奶牛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高效繁殖、疫病防控、营养与饲料科学等领域的20多名专家与40多名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长期驻扎在这里,围绕我国奶牛种业振兴“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活体采卵—体外胚胎技术生产体系,实现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的新突破,为培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奶牛,破解奶牛种质短板问题提供新路径。
“通过强化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强国兴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林鹏飞说。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近年来,学校动物医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产业需求,通过“政-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模式,让专业学位硕士博士扎根牧场,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在这堂思政课现场,来自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的博士生谢成运告诉记者,他已在灵武驻扎了两年多时间,从一开始对奶牛生产的一窍不通,到与牧场工人一起下牛舍,参与给奶牛打针、麻醉,做采血、体型鉴定、B超检查等基础工作,让他从生产上的“愣头青”迅速成长为技术娴熟的“多面手”,如今他正积极投入奶牛活体采卵和胚胎移植的科研工作当中,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讨苦吃”的意义。
“听了林老师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再结合这两年的驻点生活,让我对奶牛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坚定了我要胸怀‘国之大者’、矢志不渝、强农报国、努力奋斗的决心。” 谢成运激动地表示。
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佳军眼里,驻扎当地的西农学子和牧场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西农科研人才来到这里以后,在牧场管理和育种方面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巨大改变,现在我们核心种群牛的产量达到16吨以上,并且在疾病防控、奶牛饲养、兽医保健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马佳军表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灵武市通过共同建立奶牛种业学院、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一系列平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
“解决产业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本土人才,真正实现了人才在乡村一线建功立业。”灵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文婷说。
原文链接: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494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