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日报》村官培训:搭建基层干部成长的平台

  《陕西日报》 2012年3月27日 


 

  3月18日,星期天。一大早,来自延安市宝塔区的151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就按时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室,拿起课本重新当起了学生,学习怎样当好一名村干部。

  这样的培训在陕西已经开展了5年。从2006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对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县按需集中轮训一遍。至今已有1.2万多人经过培训后毕业。培训效果如何?是走过场还是真实用?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经过培训的村干部,了解他们的故事。

  了解更多惠农政策

  武功县大庄镇北韩村党支部书记韩联通是位勤恳踏实的村干部,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把村上的工作做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北韩村有耕地106.6公顷,以种植小麦为主。村上还有延续了600多年的制作麻花的传统产业,但没有形成规模,都是以户为单位的小作坊加工。
  
  韩联通没事的时候就爱在村子里转,一边转一边琢磨,村上一直没有像样的文化广场,老年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该建个活动中心,村委会也该好好改造一下。另外,整个村子只有4口井,村上的水塔也坏了,需要新打井。盘算好了,等真正想实施的时候却困难重重。需要建设的地方太多了,仅靠村民集资简直是杯水车薪。
  
  2009年,韩联通参加了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并获得当年的优秀学员荣誉。培训班给学员们从思想观念、政策理论、致富思路及实用技术等几方面进行了细致讲授,让韩联通获益良多:“收获最大的就是开阔了思路,对相关政策有了明确的把握。”

  “以前只知道靠村民集资办事,但力量毕竟有限,办不了多少事。常常对惠民政策里面的条款一知半解,不重视,也错失了许多享受政策的良机。经过专家教授们的解读,让我一下觉得原来许多好政策都可以享受到。”韩联通感叹道,“以后真要改变态度。村官不能光守在家里,要多出门跑动,多跟上级部门沟通。”

  经过协调、申请,县环保局给村上派来了保洁员做清洁工作,还在村口免费放置了垃圾桶,村上的环境卫生大为改善。在县水利局申报了项目,将年久失修的水塔修好,水利局还免费给村民打了一口120米的深井。建设村医疗站也有相应的补贴项目,医疗站建好后还得到了血压计、体重秤等十几件医疗器械。韩联通指着正在修建的村文化广场、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告诉记者,这些都得到了政府拨款,很多惠农政策真正在北韩村得到体现。
  
  在村容村貌大变样的同时,韩联通回忆起培训时曾在三原县观摩学习的小食品加工产业。他转变思路,想将小作坊变为规模化生产,把麻花产业做成大产业。于是整合村上现有资源,成立了康穗麻花专业合作社。以前各家各户的散装麻花最远卖到武功县及周边,现在采用新工艺加工出来的麻花,经过重新包装,已经卖到了咸阳及西安等地。有了品牌效应,价格也由每根麻花0.3元涨到了0.5元。

  “北韩社火也很有名,今年我们打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韩联通说:“村干部培训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要开阔思路,更要主动给自己充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掌握新信息、学习新知识非常重要。”

  村干部间互动互助

  “我并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而已。”见到东街村支书马建增时,他这么告诉记者。

  东街村地处兴平市中心东大街,是个城中村。要管理好城中村,村干部必须得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2006年,马建增参加了第一批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

  在一周的时间里,知名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讲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与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等热点问题,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并现场解答学员提问,鼓励学员间互动,请优秀学员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带领学员去示范点参观。培训结束后,学员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打热线求教,也会有教师定期回访学员,答疑解惑。马建增说,所学的知识实用性强,几乎全都能用到实践中去。特别是关于规划重要性的讲解,马建增更是感兴趣。经过实地调研,他认为想要发展就先要改变脏乱差的环境。于是,2007年他给当时的市领导建议,拆迁并拓宽改造东西大街。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走访了整条街的住户,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整条街的人都同意搬迁,并且不要政府的补贴。

  600多住户很快完成了搬迁,没有造成不安全因素,也无人上访。经粗略计算,仅赔偿款就为政府节约了7000多万元。兴平市主干道东西大街从以前的6米拓宽到现在的30米,从以前的污水横流没有路灯的小巷,变为繁华整洁的大街,市容市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马建增的几位一同参加过培训的同学前来考察。他们有的来自永寿,走的时候带走了优质良种猪。有的来自彬县,考察项目时发现种植蘑菇特别赚钱,也想学习。马建增就找来懂蘑菇种植技术的人去彬县帮忙建起了占地20公顷的200多座大棚,并将成套的养殖经验和技术详细告知。如今,每个大棚能达到1.5万元到2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1年,马建增再次申请参加培训。他说:“我们基层干部,平时能够得到有针对性指导的机会不多,所以我们都特别珍惜参加培训的机会。今后要是可以的话,我还要再去,不断充电。”

  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张慧生在红星村当村干部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2000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位非常受村民敬重的老村干部。

  红星村地处眉县城东的金宁塬区,全村耕地面积260公顷。利用良好的光照和土地条件,加之政府的一系列支持,村上逐渐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看到村民收入比以前种植粮食的时候有了很大提高,当时的村委会一班人研究决定,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以数量取胜。

  “村民们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09年,全村已发展猕猴桃220公顷。当时的目标是将猕猴桃发展到240公顷,这意味着村上92%的耕地都要种植猕猴桃。”张慧生回忆说:“那时有种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加之对产业的发展定位不够高,思想意识跟不上,只知道一味地扩大面积,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管理跟不上。” #p#分页标题#e#

  2007年,张慧生参加了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2009年再次报名参加。两次培训成了张慧生20年村干部生涯中的里程碑。

  “学习与否,就好比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差别一样巨大。以前村干部接触的人局限在周围,大家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感觉自己比过去种粮收入高了,过得还挺不错。谁知跟富裕村一比较,人家村人均收入三到四万元,而咱这样就满足了,真是井底之蛙。这里高层次人才济济,一交流真是让我开阔了眼界,也下决心一定要思变,把猕猴桃做大做强。”张慧生告诉记者,通过培训学习,让他意识到不能再延续粗放的种植模式了。

  回村后,张慧生继续跟农林科大的专家教授请教。专家给他支招说,要高定位,向猕猴桃种植高标准看齐。在张慧生犹豫种植技术能否过关的时候,农林科大的老师又说“别担心,我们来指导你”。就这样,先期选定了不到0.67公顷(约合10亩)的有机猕猴桃种植示范田,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高标准精心管理。
  
  到了收获时节,先给超市拉了100多公斤试卖,没想到供不应求。顾客普遍反映,这种猕猴桃吃着口感好,剥开皮红是红绿是绿,而且还特别耐放。过去每公斤2元多的猕猴桃如今身价大涨,能卖到将近每公斤10元。这下,村上许多村民都在感叹“没想到小小猕猴桃的文章还这么大,能赚这么多钱。”

  村上随即确定了50户科技示范户,将14.3公顷海沃德猕猴桃连成一片,竖起隔离带,区域100米范围内不许使用农药,3位教授专门负责技术指导。就这样,2011年9月,示范园获得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资格。生产的有机猕猴桃在台湾和日本很受欢迎,卖到了每公斤80多元。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000元,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为12650元。张惠生说,今年的目标是,鼓励村上更多的种植户向高标准看齐,实现人均纯收入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