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23年10月25日 07版)
新疆凭借丰富的光热资源、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及土壤适度盐碱化等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红枣产业已然成为新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之一。
“农民丰收的笑脸,就是我勇往直前的最大动力。”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试验站站长、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科技特派员韩刚,克服路途遥远、远离亲人、条件艰苦、语言障碍等诸多困难,每年平均有3个月在新疆红枣产业一线开展红枣新品种研发、栽培新模式探索及新技术推广等工作,足迹遍布大疆南北,促进了新疆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疆种枣农户的收入。
枣窝子里引新种
新疆红枣产量占我国大枣产量的1/2,又因光照充足,利于糖分积累,品质上乘,风味独特。枣树也就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然而大产量的背后,品种结构单一成为新疆红枣生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当地主栽品种只有骏枣和灰枣两个品种,随着产能持续增加,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已呈急剧走低的趋势,当地急需引进优良红枣品种进行更新换代。”韩刚介绍,自2014年以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昌吉市人民政府等在新疆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基地),他以区域特色红枣产业为切入点,在新疆红枣产业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作为红枣专家,韩刚时刻留心,努力发现好品种,并推广最好的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七月鲜”是一个鲜干兼用的红枣良种,抗逆性强、耐寒耐盐碱、开花早、易结果、好管理、丰产稳产,2013年12月通过原国家林业局品种审定。
“自2005年起,我们开始陆续在新疆的昌吉、石河子、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引种试栽该品种。其生长表现良好,枣果鲜食及制干品质均极为优异,是极具推广潜力的品种。”韩刚说。
让“七月鲜”红遍新疆
从2015年起,一直在新疆指导农户红枣种植的韩刚开始全面推动“七月鲜”在新疆的示范推广应用。
“为了让社会和种植户认识了解这一品种,我们带着资料和产品,大量走访企业、枣农,并与政府、建设兵团进行沟通,当年就与兵团第一师二团及南疆3家红枣龙头企业签订了‘七月鲜’红枣新品种示范推广合作协议,还带动一批枣农开始种植,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仅2015年就在南疆建成‘七月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园560亩,推广‘七月鲜’7190亩。”韩刚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疆建成的“七月鲜”示范园,平均亩产干枣150公斤以上,推广园平均亩产干枣100公斤以上。根据多地样本调查,其中经筛选清洗烘干的优质枣最高售价可达每公斤80元,而直接从枣园被收走的通货基本上以每公斤10元以上的价格售出,每亩最低产值为1000元。
“若按新疆主栽品种骏枣和灰枣,当年嫁接几乎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因此这1000元就是当年每亩增加的综合效益。根据‘七月鲜’结果特性,第2年亩产干枣300公斤以上,第3年600公斤以上,进入盛果期亩产超800公斤。”韩刚说。
多年来,通过韩刚的持续努力,“七月鲜”的推广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20年,“七月鲜”在新疆累计推广7.21万亩,基本辐射全疆枣区,成为新疆第三大主栽枣品种,增加综合效益2.1亿元以上,助力当地红枣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来一场种植革命
在新品种的推广过程中,针对南疆枣区采取的传统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存在管理难、人工投入大、产量难以提高、病虫害频发和枣果品质低劣等突出问题,韩刚结合一线推广经验,摸索创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南疆枣宽行栽培模式。该模式采取隔行、隔株间伐,调整株距和行距,降低栽植密度,更加通风透光,提高单株营养利用率,并实现大部分的机械化操作,不仅便于管理,减少了投入,还降低了重大病虫害风险,提高了枣果品质。
“新模式相比于传统密植栽培模式,平均提质18.22%,平均增效93.95%。同时,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树行铺设地布防草、树形优化调整、枣草间作增效、土壤增施有机肥、放线菌修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关键技术,再次减少了人工投入和化肥农药用量,并使枣树栽培适于机械化,从根本上改良土壤,进一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韩刚说。
在新品种、新模式和关键新技术应用的共同加持下,韩刚在新疆推广枣宽行栽培模式及其栽培关键技术应用于64万亩枣的种植中,增加综合效益2.7亿元以上,带动了当地红枣栽培技术的提升。
2019年,“七月鲜”枣良种与枣宽行栽培模式及其栽培关键技术在新疆的科技推广工作中作为“西北旱区枣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成果的重要内容,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韩刚主持制定的《枣品种 七月鲜》《七月鲜枣栽培技术规程》《七月鲜枣果实质量等级》等团体标准通过新疆红枣协会发布。
“2018年初,我们牵头建立了‘七月鲜’红枣联盟,与来自疆内外20余家涉枣经营主体,共同推动形成新疆‘七月鲜’红枣产、供、销、加的全产业链平台,增强推广力度,激发小红枣的大潜能。”韩刚说。
多年来,在一线科技推广工作中,韩刚通过会议、观摩及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累计150余次,培训农技人员及职业农民3000余人次;长期指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户3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