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2013年12月01日 第1版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续写丝路教育文化交流新篇章
两千多年前,张骞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开辟西汉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时光荏苒,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再次活跃起来。2013年9月,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举办。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软实力建设,成为专家学者的热议话题。
“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推进中西部高校的国际化显得非常迫切。”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对中国中西部高校的国际化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古“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但我省和中亚各国的文化科技交流一直在持续。在我省众多高校中,有外国留学生6518名,中亚留学生达614名,其中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名列首位,分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
9月27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与阿富汗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卡比尔·法拉希先生签署了“中国陕西师范大学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作为见证嘉宾出席了签署仪式。此次谅解备忘录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就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使陕师大与中亚及西亚国家的交流合作进入新阶段。
10月24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批哈萨克斯坦农牧培训班开班仪式正式举行。培训班共有12名学员,均为哈萨克斯坦总统基金资助,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学习。他们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西南畜牧业与植物栽培研究所、绵羊养殖研究所、水稻栽培研究所、林业研究院、兽医实验室等部门。哈萨克斯坦绵羊养殖研究所副总研究员哈德尔江说,他们主要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希望两国今后能在农牧业方面能有更多合作。
西安石油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近几年,为中东中亚培养2000多名石油技术方面的留学生。该校党委书记王建利表示,学校将注重发挥石油特色学科优势,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为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提供人才、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通过与新丝路经济带上的石油企业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合作培训和实训、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该校近三年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到新丝路经济带上的西部油田企事业单位就业,并且“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形成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四实”人才品牌特色。
西安外国语大学在2005年9月就成立了“中亚汉语教育基地”,2007年12月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合作建立了陕西省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中国驻哈国大使张喜云、哈国科学教育部部长图伊梅巴耶夫、欧亚大学校长阿部都马纳耶夫为孔子学院揭牌,2009年12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到访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高度评价“孔子学院是中哈两国人文交流合作的典范”。
据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省和中亚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持续增加。我省在《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确定了到2020年,我省外国留学生规模翻两番的目标。同时,积极鼓励选派学生赴中亚学习,加强我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领域的人才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