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科学的种子已开花——陕西科普大篷车256万公里科普路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今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为做好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陕西,有一支科普大篷车队伍,多年来行程遍及全省各县(区),深入基层和偏远地区学校开展科普服务。这支“科普轻骑兵”行程256万公里,累计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服务基层公众779万余人次,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今年9月的全国科普日期间,本报记者跟随陕西的科普大篷车团队走进基层学校,探访他们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米”,播撒科学种子开花结果的故事。

9月19日不到8时,秋雨绵绵,白河县构朳初级中学校长谈太春和几位老师已经站在校门口,等候陕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到来。

“今年3月‘科技之春’活动时,科普大篷车来过学校,因为时间紧张,有一半学生没有体验球幕影院和科普展品。这次得知他们要来白河,我们通过县科协沟通协调,请他们挤出时间再来一次,圆孩子们的一个梦想。”谈太春说。

8时刚过,陕西科技馆展示教育二部负责人崔岩和同事开着一辆科普大篷车赶到了学校。谈太春等人立刻迎了上去,给崔岩他们端上热茶。“今天下雨,许多展品不能淋雨,咱们就在一楼屋檐下摆展品,把球幕影院装在操场那个带顶棚的舞台上。”崔岩心里已经有了应急预案。

说干就干,构朳初级中学的老师和崔岩团队立即开始布置展品。“我们每个班每周上一节科学课。乡镇学校条件有限,科学实验教具少,上课经常是‘纸上谈兵’,所以一直期盼着科普大篷车团队的到来。”构朳初级中学科学课老师卜隆坤说,“科普虽然不是‘刀下见菜’,但能激发起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也许就能引领他们走出大山,甚至成为科学家。”

共同的心愿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卜隆坤的话不无道理。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工程专业读研三的王若琼就是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的受益者。

“2009年我在兴平市陕柴小学读四年级时,陕西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来过我们学校,激光竖琴、勾股定理、拓扑结构等科普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18日,王若琼说,“以激光竖琴为例,这是一架没有琴弦的竖琴,取而代之的是激光管发出的光束,通过激光系统程序软件及开关操作,就能发出不同频率音调的声音,将音乐和科学美妙结合,让我对科学充满向往。”

自此之后,当时年仅10岁的小女孩王若琼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爸爸妈妈还带我去过几次西安和咸阳的科技馆参观学习,我也坚定了学习理科、从事科研的理想。”王若琼说。最终,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选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

目前,在导师指导下,王若琼正进行可用于高尿酸血症的功能性食品的研发,这也是她的第一个个人课题。王若琼准备以中药和粳米为原料,研发一款冲泡型米稀,现在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效果,并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

“明年我就研究生毕业了,我希望到相关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力争在功能性食品研发、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王若琼说。

9月19日,王若琼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开始冲泡型米稀功效的改进实验。而在白河县构朳初级中学一楼屋檐下,崔岩和同事正在科普展品旁给学生进行讲解。“我们和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有所收获。”崔岩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呀,我想你了。”9月19日20时许,陕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团队的科普老师宋远刚回到宾馆准备休息,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就打来了视频电话,“催促”她回家。

“我们这个工作,每周都在外边跑,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是看着山区孩子们围着科普展品,眼里闪着光,我们觉着一切都值得。”宋远说,“科普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从事科普和科研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远的梦想正照进现实。9月21日,宝鸡市2023年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来到了位于金台区的宝鸡实验小学。当年接受大篷车科普教育的女孩任霄,如今已成为宝鸡市科技馆科技活动部的一名科普老师,正忙着给学生分发3D眼镜。

“小时候的我是领眼镜、看展板,现在是我给孩子们发眼镜、讲解知识。看到大家戴上眼镜兴奋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我小的时候。”任霄说。

原来,2008年,任霄在凤县双石铺小学读六年级时,陕西科技馆的大篷车曾经到学校开展活动,3D展板等科普展品让当时年仅12岁的任霄充满好奇。“大学毕业后,宝鸡市科技馆在招人,我觉得科普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就应聘当了一名科普老师。”任霄说。

一开始,任霄在宝鸡市科技馆展教部做科普老师,不久后加入科技活动部,成为科普大篷车团队的一员。今年6月,任霄随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回到了母校——凤县双石铺小学,为学弟学妹带去了难忘的“科普嘉年华”和机器人科普公开课。

“那堂课我终生难忘,当年我在母校第一次接触到了科普,现在我成为一名科普老师回来给孩子们讲课。我尽量回答孩子们关于机器人的每一个问题,带领他们用平板电脑操作机器人小车进行比赛。能给学弟学妹带去科学启蒙,我很快乐。”任霄激动地说。

“我们团队就是任霄、司机师傅和我3个人再加1辆车,今年已经开展了30余场科普进校园活动,受益学生达3.2万人次。”宝鸡市科技馆科技活动部部长王冰说,“我们将继续推动科普大篷车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让更多孩子接受科普教育。”

科普轻骑兵 一直在路上

“从2003年陕西科技馆配备全省第一辆科普大篷车开始,20年间省市县科协系统已组建了一支拥有99辆大篷车的流动科普队伍。我们努力打造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力争实现科普‘一个不掉队’。”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说。

以崔岩团队为例,他们7个人负责陕西科技馆6辆大篷车的科普服务工作。“原来是工作人员照着展品说明书介绍,现在我们配备了3名专业科普老师,展品也由原来单一的车载科普展品增加了移动球幕影院、科学实验和科学课堂,团队的科普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崔岩说。

每年春、秋开学季是崔岩团队最忙的时候。3月有“科技之春”,9月有“全国科普日”,团队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每周都在基层开展进校园活动。

商洛镇安、安康白河、汉中略阳……9月,崔岩团队安排了4个县(区)20余所学校的活动。他们经常是周日下午赶到县城,第二天一大早出发赶往乡镇学校。

9月6日9时,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逸夫中学操场上,崔岩团队为当地明德小学和逸夫中学的400余名学生送去了一场“科普盛宴”。

机器人和无人机现场表演,马德堡半球、一纸托人等物理实验,引发孩子们的惊呼和欢笑;在两名“95后”科普老师李妍悦和张航的带领下,孩子们进行了操作实践;移动球幕影院前排起了长队,孩子们在这里沉浸式体验模拟宇宙与恐龙灭绝……

“马德堡半球实验让我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一纸托人是关于摩擦力的实验,这些物理实验让我开阔了视野,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西口逸夫中学初二(三)班学生王盈颖说。

“无人机和机器人的表演十分震撼。我一直对理科课程感兴趣,看完表演更坚定了我的努力方向。”西口逸夫中学初三(一)班学生白煜秀说。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12时,孩子们的热情依旧不减,有的端着饭碗围在展板前观看,有的还在向科普老师请教。“学校有300多名学生,许多都是留守儿童,住在学校,他们很少有去科技馆的机会。科普大篷车的到来,让学生能亲身参与科学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很有意义。”西口逸夫中学校长毛肇军说。

孩子们的热情让崔岩和同事延长了展出时间,将近14时才收拾设备,赶往下一所学校。“看着孩子们兴奋、求知的眼神,我们十分高兴,也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兴致,所以经常‘拖堂’。”崔岩说。

算上9月的行程,崔岩团队今年已走进陕西7个市近20个县(区),开展了66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行程5万余公里,受益学生7万余人次。“作为一支‘科普轻骑兵’,我们希望把科普展览和课堂送到更多基层学校,让更多的‘王若琼’和‘任霄’涌现。”崔岩说。

原文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10/06/content_824721.html

@3R0FI{~700LR2JSCZNW[G9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