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2024-09-19)
身居西北小镇,深藏若虚;扎根中国大地,盛德若愚。
从诞生于国家民族存亡之际的西北第一所农业专科学校,到如今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双一流”农业高校,9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站立于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沿。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坐标上,西农人携初心以求索,怀热爱而笃行,谱写出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
情系民生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外敌入侵,国家积贫积弱,陕西关中历时五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中华民族身处“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于右任等一批爱国有识之士发出了“开发西北”“兴农兴学”的强烈呼吁。
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楼正式奠基。“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成为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遵循。
解放后,新一批农业科学家薪火相传、赓续不断。
在北校图书馆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的塑像伫立在青松绿草间,身背草帽、手握钢笔,眼神专注。他一生培育出了众多小麦品种,其中“碧蚂一号”小麦在我国推广面积第一,为新生的共和国献上了一份厚礼,被誉为“挽救了大半个中国”。
“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毫无保留地为国家做事。”康振生教授两次出国深造,又都回到了西农。2017年,他率领团队成功攻克了被称之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这一世界难题,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仍带领学生夜以继日地在老师李振岐院士曾经工作过的窑洞里做研究,“一个窑洞两位院士”传为美谈。
时光流逝中,新一代的西农人接续传承。青年科学家王晓杰在阴暗潮湿的窑洞开展八年实验,“80后”博导刘慧泉以实验室为家……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人。
90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随着时代变迁赋予新的阐释,但“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始终是学校培养鼓励学子将思想与情感、知识与技术奉献给社会的力量源泉;“诚朴勇毅”校训作为一代代西农人心中永远的烙印,始终激励着他们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追求光明、勇毅前行。
求实致用
胸怀爱国之心,当有报国之为。1999年9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承担起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支持的国家使命。
2005年,在陕西白水,国内首个专业性苹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成立。从此,学校构建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以产业试验示范站为载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两翼的农业科技推广“西农模式”全面开启。
截至2024年,学校共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区的产业核心区建立30个试验示范站、50个示范基地。试验示范站如星星火种,引领了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助推了区域脱贫攻坚,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的无缝对接。
“‘西农511’绝对是个好品种,农民不信谁怎么说,就信自己的眼睛看!”2018年在河南鹤壁举办的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会上,种业经销商赞许不已。作为西农小麦育种工作者的第三代代表,吉万全研究员在小麦育种岗位上已奋斗了35年,育成了“西农 511”等8个国审品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和基础,我愿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尽一份力量!”吉万全说。
当年推动白水县成为陕西苹果产业大县、获“中国苹果之乡”美誉的白水苹果试验站,如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再寻新机。“苹果产业面临深度转型升级,基层农民太需要技术了!”试验站首席专家赵政阳带领20多名专家,正在开展旱地矮化苹果高效栽培、绿色无公害苹果生产发展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试验站先后选育审定苹果新优品种11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辐射带动西北推广发展60余万亩。
2022年11月,与学校开展养殖协同攻关的灵武养殖基地传来喜讯,宁夏第一头“试管奶牛”诞生,实现了牧场条件下奶牛体外生产胚胎批量繁殖。2023年1月,喜讯再传,宁夏第一头体细胞“克隆奶牛”诞生,标志良种奶牛培育技术进入新时代。首批体细胞克隆胚胎项目共移植了120头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校9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校先后主导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培育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攻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支撑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区域成为国家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实现苹果适生区的“西进北扩”;确定我国酿酒葡萄的优生区,构建葡萄酒产业链技术体系……
挺膺担当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开‘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2024年7月20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黄河岸边,群山泛绿,河水青郁。校长吴普特站在“黄河第一湾”的乾坤湾前,面对学生们发问。作为一名水土保持专家,从2021年夏季学期开始,吴普特至今已连续4年承担这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
吴普特向同学们回忆起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及“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的誓言,介绍了西农人所作的贡献。“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战略是农业高校的使命,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我们必须有更大作为。”冯梁骁同学听后“非常震撼”,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中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每年,葡萄酒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校内基地完成葡萄采摘、分选、破碎、榨汁、发酵的教学实习后,都要赴河北、山东、天津、宁夏等地进行综合实习,他们深入葡萄酒厂生产一线亲手操作,实地感受葡萄酒的工业化生产,实践教学成了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近6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组织37批研究生助力团共527名学生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赴陕西省四个县区市开展文创设计、产业孵化、垃圾分类、乡村旅游等多个项目,推动农村增收。
“我们曾走街入户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也曾为村民美化过墙壁、修过路、维修过电器,还曾关爱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服务中,真切感受到乡土中国的内涵和意义。”15年来,共有168名大学生支教团队员志愿到新疆、广西、陕西等西部省区支教,服务数万名当地学生,嘹亮的青春之歌,响彻在祖国的万里河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说,建校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培养出30余万毕业生,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矢志投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农人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不负时代,不负使命。”他说。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196988?d=134da17&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