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各界导报》王辉:勤恳守得麦香来

《各界导报》 2015年10月23日 第3465期 第1版

  黝黑的脸庞映衬着黄土地的厚重,质朴无华的装束,俨然一位地道的关中老农。“小麦品种生态型分类应该注意三个指标……”一张口才知来者不凡,王辉可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我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小麦育种首席专家。

首席专家和他的“孩子们”

  “小麦也是我的娃。”这是王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说起王辉,就不得不提他选育的小麦“明星品种”——“西农979”。2013年,我国小麦主产区遭遇倒春寒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有所减产,但“西农979”在黄淮流域1000多万亩生产田中仍大获丰收,部分地区还保持了亩产超千斤的高产水平。

  除此之外,王辉还主持育成了西农84G6、西农1376、西农2611等11个小麦新品种,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光环撇在身后,他带领团队扎进土地,历时11年选育出“西农165”。“它的亩产量在550—600公斤,比‘西农979’还高产。”

环境在变 热爱守恒

  王辉是土生土长的杨凌人,青年时亲眼见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乡亲们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从那时起,“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的愿望就埋进了他的心田。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1973年,他被分配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兴趣有了可以承载的平台,王辉很快就成了赵老师手下的得力干将。

  1987年,王辉被抽调到育种教研组搞教学,兼职科研工作,配合教学实习和农业生产工作,他一个人在教学标本区的两亩试验地里搞起了育种研究。“当时可真是‘三无’人员,无经费、无设备、无人手,活脱脱一个‘光杆司令’”。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少,王辉就从自己有限的工资里省出来买试验用品,从亲戚朋友处借,还带上爱人、孩子齐上阵。在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要抢时间,他中午顾不上回家吃饭,天蒙蒙亮就自备干粮出门了,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

  因为长时间蹲着查看麦苗,王辉几次晕倒在麦地里,医生反复告诫他不可过于操劳,但他坚持认为,小麦育种必须深入田间地头。“一天看不见自己的麦子,心里就不踏实。”

学生眼里的引路人

  孙道杰是王辉的得意门生之一,从1993年本科实习就跟着王辉,到如今已经22年了。“老师身上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农学精神一直鼓舞我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副教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但孙道杰还是一如既往跟着师父干。

  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王辉有良方,那就是以身作则,冲在最前。“这样大家才服你。”他常跟团队成员讲,育种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下地不行。从试验地的培养、育种目标、亲本选配、田间选择、生产观察,群众观点,他都要求大家深入大田、深入生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平日里,试验田里总能看到王辉团队三三两两的身影,一到周末,大家不约而同准时出现在大田里忙活起来。孙道杰感慨说,“这么多年,责任已经变成习惯了!”

  http://szb.gjnews.cn/Html/2015-10-23/9937.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