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2025-09-2305版)
“今年陕西18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其中16个品种出自杨凌示范区。亮眼的成绩离不开赵洪璋、李振声等老一辈育种专家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往前跑。”李学军说。
李学军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工作。
“搞育种,几乎一刻都不能停。”9月16日,刚从海南回来的李学军告诉记者,此行收获很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杨凌示范区共同建设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李学军深知肩上责任之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麦育种研究一脉相承、底蕴深厚。以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系列小麦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助力我国小麦品种实现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
1994年,李学军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我刚工作时,优质强筋是小麦育种最迫切的方向。”李学军回忆,“那时,高档酒店做面包用的都是进口小麦,我们的品种大多只适合做馒头和面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学军跟着老师、“三秦楷模”王辉教授,培育出“西农979”等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2006年,李学军出国访学。他注意到,国际育种界已开始聚焦小麦的营养功能属性开展研究。回国后,他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投身于高直链淀粉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在小麦育种领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学军介绍,只注重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小麦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就会急剧下降,难以做成面团。
李学军率领团队成员年复一年“泡”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反复筛选、杂交、测定、验证。经过10余年的研究,“西农836”“西农838”等新品种相继诞生。
近年来,李学军又将目光投向超高产和资源高效型小麦品种的选育。通过矮化育种技术,将小麦株高从80厘米降到73厘米至74厘米,培育出“西农1266”“西农1155”等小麦新品种。
作为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近年来,李学军积极推动农业国际教育合作。
李学军表示,2019年成立以来,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小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绿色生产及加工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是育种人义不容辞的责任。”30多年来,李学军主持选育出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面向未来,李学军充满信心:“我将持续聚焦生物育种与智能育种新技术,培育出更多好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再添一份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