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刘孟君的办公室,似乎就走进了马铃薯的世界:不大的面积里有四分之一被有关马铃薯的书堆满,一人高的小书柜紧靠在门边,里面零散地放着一些大部头的马铃薯英文原版书。
二十多年来,为了马铃薯研究殚精竭虑,刘孟君成了大家眼中名副其实的“薯痴”。
研究方向多次转变最终咬定马铃薯
本科和硕士期间,刘孟君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近十年时间里,因为种种原因,他先后数次更换研究方向。直到1998年,他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马铃薯研究。
马铃薯又名洋芋、土豆、冬薯等,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的重要粮菜兼用作物,由于它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而受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我国是世界马铃薯面积和总产最多的国家,其十大主产区包括四川、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重庆、陕西、湖北、黑龙江和山西。
在那次由加拿大人组织的“西北马铃薯病害调查研究”的项目中,刘孟君看到了我国在马铃薯研究领域的人才缺乏,他当即决定投身于马铃薯产业。
在很多和刘孟君一样的研究者的努力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马铃薯研究在病害防控、栽培管理和品种选育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就在这一行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已经在栽培和品种选育上小有进展的刘孟君却选择急流勇退,走了另一条艰难异常的路。
做马铃薯研究期间,他借助外语优势阅读了很多国外的文献著作,了解到西方对马铃薯的基础应用研究上已然处于领先,并且由于我国在马铃薯加工上的研究和投资缺乏,西方加工企业已经在我国形成了行业垄断。
薯农的马铃薯无路可销,薯片薯条等销售火爆的产品却只能从国外进口。每每想到这些,刘孟君都感慨不已。他决心从手边的外文著作开始,将国外的知识介绍进来,为行业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接连翻译四部马铃薯经典著作
2013年5月,年近五旬的刘孟君开始了对第一本书——由美国科学家威廉•塔尔伯特等人撰写的《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的翻译。
那个起点令他印象深刻,他为自己的努力所可能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动不已。他一边干劲十足地梳理着庞杂繁复的名词概念,一边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书中的知识体系,最终历时十八个月,七十余万字的译稿完成。
专业书籍的翻译不是一件易事,更不是一件懂外语就能做的事。除了原版著作中涉及的食品、加工、生理生化、气象、土壤、机械等跨学科、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克服的还有中西方马铃薯研究的一个很大区别——我国的相关研究只针对鲜食马铃薯,而国外则有近一半以上的内容针对的是加工用马铃薯。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很多内容不仅理解起来有困难,而且还需要创造出适当的专有术语加以表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孟君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自学和请教专家,“我在一些搜索引擎上查找和下载资料的频次太高,有时会弹出来一个弹窗说,‘您查得也太频繁了’,让人哭笑不得。”
仔细调研后他发现,国内急需补充借鉴的知识太多,他必须有所甄别,选择适合国内且内容可借鉴的马铃薯经典著作。这让他充满了使命感,几乎推掉所有工作,专注于眼前的翻译事业。
随后几年里,他先后翻译出版了三部马铃薯经典著作——《马铃薯加工原理与工艺技术》《原色马铃薯病虫害及失调症防控手册》《鲜食与加工马铃薯贮藏技术》,这些著作的很多内容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此外,他还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顺手”翻译了近五六百万字的马铃薯文献著作。
尽管由于版权无法引入出版,但他乐在其中。
梦想中国马铃薯产业自立自强
“很多事情如果有经验可借鉴,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像那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远。”刘孟君说,他给自己的微博起名“现代马铃薯朝圣者”,就是想表明新理论与技术的引进并非易事,要像朝圣者一样为了信仰不畏艰辛。
2019年,作为一个对网络世界不太熟悉的“老同志”,刘孟君折腾了很久,尝试着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内容是关于马铃薯最常见的一种病害——“疮痂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条微博的浏览人数达到了两千人次。
他又趁热打铁在线上开办了“薯类讲堂”,分多讲介绍了包括薯类生产、收获、加工、贮藏、病害防控等方面的知识,观看人数也达到了数千人次。他还主动前往内蒙古、陕西等地参加农民组织的培训会,所讲授内容受到极大欢迎,讲课视频的点击率更是达到了几十万次。
刘孟君介绍,目前,欧美所生产的马铃薯有60%以上用于加工食品、饲料和淀粉,而我国加上加工淀粉和传统马铃薯产品如粉条粉丝,每年所生产的马铃薯仅有7%-10%用于加工,这明显落后于先进的马铃薯生产国家。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自主的马铃薯加工业。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国家扶植,而且需要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虑。”谈到马铃薯行业的未来,即将退休的他仍然充满信心,“我作为马铃薯行业中的一个小人物,能做的不多,目前也就是把先进的马铃薯生产、贮藏和加工技术与理论引入国内,尽管推广并非易事,但我相信一定会促进国内相关机构和人士学习和借鉴。”
“我翻译出版这些著作的工作直到2013年才开始,如果再早10年,我想我可能对行业能做的事更多。”刘孟君有些遗憾地说。
原文链接: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22456&cId=0&we-media=1&fromFla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