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西安日报》让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记“三秦楷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王辉

《西安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版次: <04> 


图为“三秦楷模”王辉 (图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 

  “让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40多年来,从种到收从秋到夏,由室内到室外,从关中到黄淮,岁月无情地将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小伙蜕变为年逾七旬的关中老汉,却也在他的人生岁月里积淀下11个小麦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3多亿亩,累计增收小麦40多亿公斤。这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王辉,今年9月他被陕西省委评为“三秦楷模”。

不像大学教授 更像一个农民

  在家人眼里,王辉是把讲台搬到田野里的大学教授,“儒雅范”、“书卷气”几乎与他绝缘;在学生眼里,王辉的“标配”是一顶草帽,一件衬衫,自备干粮,治学严谨,从来不负光阴。“父亲是从事小麦育种科研工作的,这个职业无论冬夏,都要在大田里忙碌。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与‘大学教授’这个词所代表的儒雅斯文毫无关系,反而更似普通农民,甚至比普通农民更加辛苦忙碌。”王辉的小女儿王宇英回忆说,每年五月小麦扬花的季节,父亲天不亮就出门,一忙就是一整天;育种杂交过后,他深入关中各个试验田,查看小麦长势,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到了六月初小麦成熟收割时,父亲更是每天三更睡五更起,上顶炎炎烈日,下受麦芒刺扎,还要和天气抢时间,除了对品种精挑细选,还有很多的体力活要做。

  秋天的播种,寒冬的灌溉,春季的杂交,夏季的收获,父亲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现在,王辉的几个孩子周末回家看望父母时,往往还是去试验田里找父亲。“几十亩实验地,远远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如昂首的一面风帆。”王宇英说。

18年选育小麦品种“西农979”

  渭南市临渭区农业局原局长王寿山是王辉20多年的好朋友,他告诉记者,每次他去杨凌登门拜访王辉,见面的地点也多在他的试验田,聊的话题都是农业生产。今年夏收前,西农一个老师通过微信给王寿山发来了一段视频:王辉在烈日下巡检即将收获的试验品种,手背粘着刚打完吊瓶的胶布,草帽下是一张明显疲倦的脸,旁边还站着一位手提药箱、不断催促他赶快回医院的小护士。“我心疼得不得了,眼泪差点掉下来,我立即拨通了王教授的电话,既佩服又埋怨地说:‘王老师,您真是不要老命咧!’”没料到王辉却说:“这几天是关键,不到地里亲眼看一看,我吃不下、睡不着!”

  据悉,每年从3月中旬开始,王辉教授就开始天天下地观察记录。从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到十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抗病鉴定,再到初夏的授粉杂交、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七月份的室内考种,八月份的试验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一年的光景就在这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中度过。作为高校教师,王辉教授从来没有过寒暑假。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是“西农979”小麦品种的选育就用了18年,试问人生能有几个18年?如果不坚持,又何来“西农979”的诞生呢?

退休后仍每天在地里10小时

  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深入田间地头的研究,王辉教授在小麦遗传育种理论、方法研究和小麦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共育成11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冬小麦品种“西农979”以其高产、优质、越冬性强等性状,迅速地从关中麦区走向黄淮海大型麦区,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多万亩,累计增收小麦40亿公斤,新增效益59.5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辉教授的学生刘威回忆说,晾晒麦种时,王辉教授铺开凉席,睡到麦场上,亲自守护着麦种;风雨交加的日子里,王辉就蹲守在麦田考察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每每出差回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试验田……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呢?王辉说:“品种是农民丰收的希望,关乎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一粒种子有可能改变世界,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任何的忽视!”

  2012年,王辉教授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第二年正式退休。本该颐养天年,可他却退而不休,纵然荣誉等身却甘于平淡。王辉教授说:“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现在要停下来,心里感到空荡荡的,很不适应。再说了,没有万古长青的良种,育种家不能停止工作。我要带领小麦育种团队去实现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让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退休后的这几年,王辉教授在每年的3月到10月,每天待在地里的时间超过10小时;每年的冬季,他亲自跑遍关中麦区,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让小麦安全越冬。

  原文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6-10/14/content_246369.htm?div=0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