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 2016年11月10日
西部网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记者 王劲成 高英)“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这是今年第二十三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的主题。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经济潜力,必然会引领一批创业潮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在国家战略中不断发掘机遇,并付诸实践,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
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学子创立,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西北设施园艺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设温室大棚建设和节水灌溉及光伏农业项目等服务为主的农业高新科技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7日,现有成员13人,共实现合同交易额300万元,服务范围包括陕西、云南和新疆在内的多个省份。
谈及创立公司的契机,团队创始人曹凯坦言道他们对市场现状的敏锐洞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曹凯对农业生产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果蔬反季节栽培对农业设施有着较大的需求;其次在土地允许流转的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土地的经营方式逐渐向集中经营的方式转变,而传统的农作方式与大面积的土地种植相不适应,这急需大量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再者,西北地区有大量不适合农作物种植的非耕地,这难以满足西北地区的粮食需求,建造人工温室和大棚是最佳的选择。正是这样的契机让他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凑到一起,创立了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注于设施园艺综合服务的公司。
在公司创立之初,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给予了他们大力的支持。学校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创业提供了种子资金和创业指导。同时,示范区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响应国家号召,也为团队提供了部分创业资金。这些便捷服务也为他们带去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通过不断的努力下,公司各方面发展也逐步步入了正轨。
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他们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法宝。团队中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7人,其中1人有3年的外企工作经验。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西北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主任邹志荣教授还担任了公司的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强大的技术后盾是他们最为坚实的基础,但他们并没有坐吃山空,反而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团队创始人鲍恩财自主创新,“一种基于电解水消毒的温室灌溉系统”已经申请专利。这种新型的灌溉系统有望于从生产源头取代农药,从而起到消毒灭害的作用,具备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市场需求。据了解,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3项,申请专利8项。正是秉承着“创新为立身之本”的理念,他们不断创新新型技术,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稳扎稳打,精益求精”,这八个字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在实施“云南耿马利农科技有限公司145亩茄子水肥一体化工程”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最初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该项目需求和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参数,不放过任意一个细节;再由专业人员进行方案设计和优化,并向技术顾问委员会探讨关键技术的实施;后期的施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了解到云南当季节多雨的气候条件,他们据此调整施工方案和后期指导,成功地解决了当季的排水问题。据悉,该公司第一批露天茄子已经收获,不仅维持了产量而且果品质量提升了30%,客户非常满意。将来,团队将以贷款、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取更多资金,不断壮大公司规模,朝着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
创业,最难的是“创”,如何从形色万千的社会现状中挖掘合适的机遇?杨凌普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立者们牢牢把握住了国家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光伏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并结合农业发展需要的契机,抓住了机遇。而抓住机遇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在机遇中生存?我们要始终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并不断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创业,“创”字虽难,但“业”更需要我们思考。何为“业”?西农学子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业。
原文链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6-11/10/content_14247740.htm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