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孙会:从放羊娃到生态学博士

(中国农网 2024-06-27)

夏至已过,中国农科城紫薇怒放,静静地走在水保学院园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4届生态学博士毕业生孙忍不住热泪从眼中流淌……对于出生在陕西省白于山区的他来说,今天,能够同其他同学一样穿上博士学位服顺利毕业,他更懂得掌声和鲜花的意义。

大山深处 艰苦求学

1989年孙出生在榆林市定边县高天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排行二,父母特别重视他的教育,有上学的机,但假期必须帮家里放羊。80多头羊对于小小年纪的孙来说,并非易事,在村里大孩子的帮助下,孙逐渐学了放羊。每到假期就边放羊边写作业。

在那所只有一孔土窑洞、一个师、三个年级混合教学的村办小学完成了一至三年级的启蒙教育。10岁起,为了继续求学,必须徒步翻山越岭到40余里的山外镇上去就读,他独自奔跑在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恐惧,在这条求学的山路上,他风雨无阻坚持了9年,直至高中毕业。

“少平这学,上得实在太艰难了。”酷爱阅读的孙,对《平凡的世界》中的这句话体尤其深刻。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孙坚持读书,就是因为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能带他走出大山。

得遇恩师 圆梦大学

2008年,孙高考落榜。父母每日操劳,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决定不再复读。8月,他第一次离开定边,从230余公里的家来到学校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打零工,认识了从事生物土壤结皮研究的专家赵允格研究员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是在这一年,家里的状况开始好转。

从小在家放羊,只有高中学历的孙,看到站上都是研究生、教授,燃起了提升学历的求学梦,但信心不足。赵允格师勉励他:“心中有梦,就不要在乎眼前的困难,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

“如果别人这么说,我觉得很‘鸡汤’。”孙说,“但赵师不一样,她是一名科学家,她那么真诚地对我说,我能感受到一股力量,而且我也知道,她选择生物土壤结皮这样一个小众领域,其实特别难做,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并取得了成绩,所以我选择相信。”

在赵允格不间断的鼓励、辅导下,孙拿到了自考本科学历,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袭。

攻读博士 哺家乡

在站6年,孙对科研的兴趣愈发浓厚,于是有了继续攻读硕士的想法。

2014年,孙辞掉工作专心复习考研,两年间除了吃饭和睡觉,他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北校区8号教学楼。家中满满一墙的英语单词,见证了他外语水平的蜕变,2016年,他成功上岸。

经过三年苦读,孙获得了生态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独立完成了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和陕西子午岭区林下侧生蒴藓类植物调查和采样,《黄土丘陵区侧蒴藓类植物生态适应性及营养繁殖能力对比》论文获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在安塞站期间打下实践基础的孙,比其他同学动手能力更强,2019年,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取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许明祥研究员、赵允格研究员。

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孙惦记着家乡的发展,结合自己放羊的历,回到家乡,围绕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适度放牧利用展开研究。

博士期间,孙研究了不同强度放牧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生态功能和健康的影响,证实适度放牧可实现退耕草地健康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该区退耕草地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于未来,孙表示,将继续扎根广袤田野,服务三农、服务家乡,探索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退耕草地的精准高效利用模式,将研究成果落地,为促进区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农是改变我一生的地方,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使我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博士”,孙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农,肯定没有我的今天。

原文链接:https://www.farmer.com.cn/2024/06/26/99958028.html

QQ图片20240627101826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