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农业合作之花精彩绽放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5-16)

五月的哈萨克斯坦,春寒料峭。拥有广袤土地的北哈州农场主哈萨克,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小麦春播。按照新品种、新品系,他开心地种下“丰收的希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小麦连年增产。今年,我想在产量和品质上有新的突破。”

这一头,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张正茂教授正在麦田里忙活。“我们正在育种的高代小麦,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状。”张正茂说,“去年在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下的春小麦表现突出,比如西农10号可增产28.6%,西农12号增产超过20%。”

近年来,像张正茂一样,一批西农专家如“候鸟”般往返,把旱区农业致富的“科技火种”播撒在中亚地区。

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先后与11所中亚大学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以科技合作为引领,双方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共建了8个海外科技示范园,强化农业合作的支撑作用,开展良种繁育、品种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突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土地沙化治理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等合作,制定7项作物生产标准、11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助推中亚农业发展。

在西农水建学院,节水专家朱德兰教授正通过网络查看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中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这项设备控制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灌溉和施肥。”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专家对此称赞不已,“设备非常高效实用,帮助我们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成本投入减少了40%。”

合闸,设备运转正常;抽水,田间滴头均匀出水;加压,喷头喷洒出漂亮的水线……经过几天紧张的工作,卷盘式太阳能移动喷灌机等一系列由朱德兰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设备,在塔什干农民内比江的农场里落户了。

4月,朱德兰带领学生飞抵乌兹别克斯坦,在灌溉示范园开展工作,顺道为内比江安装灌溉设备。去年内比江参观示范园后,就“惦记”上了朱老师的这套设备,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的太阳能资源充足,用上这个灌溉设备后,再也不用担心停电。而且,水肥等生产成本也会降低。”

“坚持‘走出去作为’,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我们这样一所大学,展现时代责任担当,努力为地区各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很多人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更希望你们有机会到中国看看,去西农求学。”在哈萨克斯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哈斯铁尔经常鼓励他的学生去感受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

2017年,哈斯铁尔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他的爱人于巧也来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他们可爱的女儿丽莎出生。2022年6月,学业家庭双丰收的夫妇俩顺利毕业,“我们回国后,会将所见所闻、所学所获进行传授,为增进哈中友谊而努力。”

像哈斯铁尔这样来自中亚的留学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83人。十年来,学校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博士和硕士高层次农业人才650余人,目前在校留学生325人。

义务支农支教,助力乡村振兴。西农的留学生们,也投入到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他们走进陕西合阳南沟村小学,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同时,也实地感受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变……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19年设立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项,其中一个方向为“农艺与种业”。2022年5月底,11名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完成答辩,标志着学校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通过第一届学生的培养实践,我们完善了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搭建了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农学院院长单卫星表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完善国际教育合作,深化科技交流互惠……一朵朵农业合作之花,正在广袤的大地上精彩绽放。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88754/69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