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教育报》触“电”后的一往情深

《中国教育报》 2017年05月09日 第07版

小电器被“庖丁解牛”成课堂实例、新工具大量应用到教学,一切源于他——

触“电”后的一往情深

  风扇、豆浆机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电器,被他“庖丁解牛”成单片机课堂上的教学实例;为提高大班课堂上课效果,他自己改装了一套无线话筒系统进行授课;为了工作,他家书房就像一个“实验室”。

  源于对“电”的那份一往情深,他让原本单调枯燥的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感到亲切而真实……

  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许景辉。

  走上讲台前,许景辉曾有过一段行政工作经历。2003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设立后,许景辉毅然决定转到教学岗。“转岗虽然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对‘电’的一往情深还是战胜了各种顾忌和挣扎,也许‘电场’对我的作用力太强吧!”许景辉幽默地说。

  许景辉从小就喜欢有关电的东西。收音机、电视机、变压器、电动机……在许景辉眼里,电的世界充满了神奇与魅力,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整天沉迷其中。凡是与电有关的东西,他都想亲自动手尝试,为此还曾多次历险。

   小学五年级,他为了修理一台老式收音机的电源线插头,自己找了些铜皮做了一个。由于当时用电安全知识不足,绝缘胶布没有缠好,在试验插头的时候,左手拇指被电击,他感觉整个人都在颤抖。幸亏当时火线和零线在他挣扎时短接,家里保险丝烧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此次事故,在许景辉左手拇指上留下了电灼烧伤疤,但这不但没有使他“遇险”而退,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征服“电老虎”的激情。直至走上三尺讲台,他仍然一如既往在电的世界徜徉、求索。

  作为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电气系主任,许景辉经历了电气工程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创业艰辛。但对电的热爱,让他在如此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仍然保持兴趣、不忘思考,研究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由于经常在很大的阶梯教室里上大课,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被照顾到,即使使用小型扩音器,由于音量太小,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如果教师能把整个教室当作讲台,老师能随时来到任何一名学生身边就好了。于是,许景辉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个2.4G无线麦克风,利用原有教室扩音系统,在不改变原有扩音系统电路的情况下,实现了低成本、远距离、高品质的扩音效果,有效提高了大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能在不同位置操作课件,他还购买了“飞鼠”,这样他可以在教室任何位置授课,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有的学生害怕编程,总觉得编程很高深,所以“闻”难而退。许景辉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在教学中把流程图说成“提纲”,把汇编语言说成“单词”,把语句结构比喻为“语法”,把编程形容成“讲故事”,学生一下觉得学习简单了起来,原来编程就是给一个单词量少的“计算机”讲故事。

  在带队实习中,由于发电厂车间非常嘈杂,他购置了FM发射器,让学生通过每人必备的FM耳机来收听实习教师的讲解。在实验报告和作业批改中,为了节省纸张,他通过CV720(电脑手绘板)和surface pro(平板电脑)实现了作业无纸批改,不但改变了教学资料的传统存档方式,而且保留了纸质教学资料的所有优点,得到学生的认可。

  为了实现教学资料、学生考勤、上课表现、作业收交、网上辅导、教学互动、课程通知、成绩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他研究了国内外多款教学平台软件,最终从教学理念和操作简便性方面考虑,选用了“课堂派”这个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同屏共享器、高速电脑对拷线、高清鼠标扫描仪……这些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工具被他大量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备课、上课、期末总结等教学环节的工作效率。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以教学效果为导向,以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应用,以教学反馈和评价为监督,以教育理论和学习心理学为指导的师生综合信息交换体系。”许景辉坦言,而这一切的关键都源于对“电”的热爱,对一份事业的执着追求。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5/09/content_478004.htm?div=-1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