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科学报》 凝聚在校徽中的西农精神

  《中国科学报》 (2019-04-10 第6版 人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5周年和合并组建20周年。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灾荒战乱之中,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饥荒遍野,尤其是西北连年苦旱、民不聊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吁。

  1934年4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近代中国西部第一所建立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高等农业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后稷故里——杨凌奠基成立,并专门树立“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奠基碑,以纪念这一伟大时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教事业也自此开端。在艰苦岁月中,学校师生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责任与担当为国分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凸显了西农师生的爱国情怀,度过了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国立西北农学院的艰难初创年代。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来到学校高声宣布:“西北农学院解放了,欢迎这所大学回到人民的怀抱。”这一天是大家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西农发展历程中重大转折的时刻,标志着该校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赵洪璋院士“碧蚂一号”为代表的一批小麦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给新生的共和国献上了一份隆重的厚礼,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美誉。毛泽东主席10次接见赵洪璋,给予他高度评价。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以杨凌农科城的7家农业科教单位为基础,全国唯一一所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全新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谱写出科技和教育统筹改革的崭新篇章。200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中广泛征集校徽作品,在遴选出的70多幅作品基础上,校友陆青对相关元素进行了整合、完善,最终于2004年学校建校70周年、合并组建5周年之际隆重发布校徽作品,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由大圆环、中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的螺旋图案构成。对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有着85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等学府来说,校徽蕴涵着特殊的含义,凝聚着浓重的西农特色与精神。

  首先,校徽中心构图造型为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学校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表达了学校传承农业文明、解决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其次,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寓意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第三,中心构图也表现为上下翻动的水波,代表水科学和水利事业,蕴含着水是生命之源以及师生上善若水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三重造型表达了学校以农、林、水学科著称于世的办学特色。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代表在校学生的形象。今朝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彰显了学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校徽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学校的标志与象征,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文化传承及大学精神等。85年来,一代代西农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感召下,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走出了一条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道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将不忘初心,肩负起时代重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贡献“西农力量”,谱写学校历史发展新的辉煌篇章,让校徽更加熠熠发光。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039.shtm?id=345039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