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25-09-01)
9月的定边,秋意已浓。在陕西榆林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沙地里,及膝高的糜子被饱满的穗条压弯了腰,清风拂过,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李伟带着师生们,与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一同走进这片绿洲。
李伟蹲下身轻轻拨开沙土说:“你看,出苗成行!”只见糜子根下2厘米处的沙地上,苜蓿幼苗顶着圆圆小叶,一簇簇排列整齐。陈学军忍不住赞叹:“能让盐碱沙地里长出苜蓿,你们真有本事!”
“以禾带豆”破茧而出
定边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北连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这里沙化与盐碱化叠加,土壤pH值高达9.8以上,含盐量超3‰。
“过去播下牧草种子,下雨或灌溉后,盐碱地皮很快结成‘铁盖’,芽顶不出来;偶尔有冒出地面的,一场风沙就全打没了。”陈学军坦言。多年来,当地牧草种植陷入“出苗难、建群更难”的僵局。
转机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孝荣带领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2020年起,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植物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扎根定边,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治理研究。
图为魏孝荣研究员(前排中)查看盐碱沙地苜蓿根生长情况。靳军摄
“我们摸索出‘以禾带豆’的方法,”李伟解释道,“先种糜子这类耐盐碱的禾本科作物,它们破土能力强,能松动地表结皮。再利用其出土时形成的裂缝,播种苜蓿等豆科牧草。”糜子的高大植株便成为天然防风屏,呵护苜蓿幼苗度过脆弱的萌芽期。
图为李伟副研究员(右)带领团队师生在“以禾带豆”示范田测量糜子的高度。靳军摄
这个巧妙的思路,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从最初的小区设计到连续三年大面积试验,东滩村的盐碱沙地长出了苜蓿,盐场堡镇贾圈村的紫花苜蓿更是已收割3茬。陈学军算起了账:“苜蓿管得好一年能收4茬,一亩沙地年收入能有2400元。”
五年间,团队不仅攻克了“以禾带豆”促苗技术,还研发出“夹沙覆土抑盐、降盐压碱”改土试验,开展“禾豆混播”耐盐碱试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肥管理体系。紫花苜蓿、沙打旺、长穗偃麦草、中科羊草等相继落地定边,彻底打破品种单一瓶颈。
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研究团队并非孤军奋战。定边县政府、气象局与企业共同支持,成立“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小院”,推动技术落地与人才培养。
“累了就在板房休息,饿了吃碗泡面,”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刘立玲笑着说。从杨凌到定边,60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七八个小时。这些年来,团队成员往返于两地,克服路途奔波,在试验基地的板房里安营扎寨。
如今,3000多亩新技术核心示范区在定边落地,辐射带动1万多亩沙地焕发生机。数据显示,当地植被覆盖度和产量提升30%以上,防风固沙能力增强2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20%以上。
团队还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并为当地培育了一批生态技术骨干。
图为魏孝荣研究员(中)与学生及定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试验基地查看长穗偃麦草根部抗盐碱化情况。靳军摄
20世纪80年代,学校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距离定边不远的宁夏固原上黄村,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被誉为“上黄经验”。“我们要用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的定边模式,书写好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答卷!”魏孝荣说。
“固屏障、稳粮食、护稳定、促发展,大有可为!”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浩前往定边考察后表示,定边模式为我国北方约40万平方公里的农牧交错带,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与生产协同发展路径。
原文链接: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46/393293.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