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日报》脱贫路上的“农科印记”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助力产业脱贫纪实

《陕西日报》 2020年4月30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杨凌作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积极践行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按照我省农业特色产业“3+X”的总体发展布局,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力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瞄准全省深度贫困县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驻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在三秦大地上镌刻下一处处闪光的“农科印记”。

  4月29日,杨凌示范区2020年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杨凌示范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对陕南地区的结对帮扶,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输送到扶贫一线、走向田间地头。

兴旺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群众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带领全省20多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在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的贫困县(区),围绕苹果产业助力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渭南市白水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发展苹果产业,但后来当地苹果产业发展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果树品种老化、树形混乱、病虫害泛滥,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2005年,作为杨凌示范区的科技示范基地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在白水县成立,赵正阳任首席专家。经过对白水县实际情况的研究,赵政阳教授团队探索出了“1+4+4”(1名学校专家+4名县级技术干部+4名乡级技术人员)的“传帮带”模式,推广成龄果园“提质增效”、苹果旱地矮化高效栽培、有机苹果栽培、生态果园建设等技术,成功改造一批老果园,全县60%以上的果农实现了亩收入超过1万元的目标。

  2020年2月27日,经省政府批复同意,白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苹果产业功不可没。

  在陕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然而由于降水少、春伏干旱以及果园管理技术粗放等,当地果树产量低下,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一发展状况,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陕北山地果园覆盖油菜研发团队(以下简称“陕油研发团队”),依靠雄厚的农业科技优势,基于陕北资源禀赋和山地苹果产业存在的水肥问题,以油菜为草种,将果园生草覆盖和旱作节水技术拓展到苹果园土壤生产管理中,研发出夏末一次种植、两次开花的油菜种植模式,促进了果园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

  近年来,“陕油”研发团队在我省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区、吴起县、延川县和榆林市绥德县、子洲县等地示范推广山地果园覆盖油菜还田技术累计120多万亩,培训果农2000多人次,大幅度提升陕北山地果园的水肥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增效300元/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超过3.6亿元。

  杨凌农业科技通过“走出去”,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形成了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等六种新模式,多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帮助贫困地区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牵手”贫困地区 帮扶成效显著

  2019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成立对口帮扶柞水县精准扶贫工作组(以下简称“扶贫工作组”),常驻柞水县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资金帮扶、产业发展、科技培训等工作重点,坚持“实现增收脱贫和助推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扶贫工作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群众对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中药材市场价格也相对稳定。于是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决定投入资金在当地发展中药材种植,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聚焦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区,通过实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赴柞水县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能培训10场次,参训人员500余人次;镇巴县服务团先后深入9个乡镇对镇巴茶产业进行详细调查,联合镇巴县植保站和茶技站共同建立高标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400亩;略阳县服务团帮助当地进行药材药用部分测定分析,开展黄精增产技术和鲜天麻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研究;白河县服务团5次实地调研木瓜产业发展,进行白河木瓜特色生态小镇总体规划……杨凌科技专家带去的新技术、新理念为贫困县区在脱贫路上播种下了一个个致富新希望。

  摘帽不摘帮扶。2020年,杨凌示范区将继续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赴岚皋县、商南县、镇安县等6县区开展大培训活动,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编印“口袋书”,将农业科学技术送到群众最需要的生产一线。

  多年来,杨凌通过建设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持续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1000多位科教专家常年坚守在扶贫一线,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1.6万多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把各种农科新技术带到脱贫攻坚最前沿,让农业科技在脱贫路上“开花结果”。

助力脱贫 “农科人”一直在路上

  进入三月,安康瀛湖边连绵起伏的山地上,上万亩枇杷树、杨梅树等10余种亚热带林木生机盎然。这些南方果木能在安康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离不开一位农科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原副研究员朱平风。2002年,退休后的朱平风来到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洞桥村,承包了35亩杂灌荒山进行南方果树引种试验。朱平风引进南方新品种在当地进行培育推广后,当地枇杷产量逐年提高,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不到一块钱,卖到了每公斤十几元,平均每亩收益在2万元以上。汉滨区现有的柑橘、枇杷、火龙果等南方水果品种,基本上都是在朱平风通过引进改良发展起来的。2018年6月,在陕南大山里辛勤耕耘十多年的朱平风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将骨灰埋在瀛湖畔是她最后的心愿……

  脱贫路上,杨凌“农科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杨凌女子嫁接队是杨凌示范区农业技术服务“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多年来,她们奔赴青海、新疆、重庆等地,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为当地农耕时节不可或缺的“女子兵”。“2016年刚到青海时,那里果苗成活率很低。经我们嫁接后,果苗成活率达80%以上,当地人都很认可咱杨凌人的技术。”杨村分队队员王俊香说。据统计,2019年杨凌示范区20余支嫁接技术服务队的2800余名队员,总共劳务收入近1亿元。

  为带动更多农民兄弟脱贫奔小康,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会长、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负责人马新世一直坚持:“我们要用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设施,最优的模式,来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在杨凌示范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新世曾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举办农民培训会50多场,培训农民2000多人,培养出了一大批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的设施农业种植能手。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杨凌“农科人”的故事还有许多。近年来,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金融支农惠农型……杨凌不断探索农业示范推广模式,将扶贫触角伸向基层的“末梢神经”。截至目前,杨凌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设示范推广基地,实现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全覆盖,建立了344个、覆盖18个省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面积超过9000万亩,5000多项农业高新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4/30/content_72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