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扶贫一线做个地道的“村里人”

​——记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常家河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文宇

 《陕西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07版

“叔,你在屋里没有?”12月8日一大早,说着蹩脚的陕西方言,张文宇走进村民丁克动家里,和他沟通着富硒苹果销售的细节。

25岁的张文宇是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街道常家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驻村工作队队员,2018年大学毕业考取陕西省定向选调生后,到王益区常家河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

“虽然我的老家在东北吉林,但自从来陕西上大学后,我就爱上了这里,所以决定毕业后留在当地。毕竟基层最锻炼人!”张文宇说。

通过坚持不懈干好本职工作,张文宇得到了常家河村村民的认可。今年他在王益区脱贫攻坚颁奖典礼上获得“最美驻村干部”称号。

立志励志 吃苦吃劲

来常家河村前,张文宇从未有过农村经历。

“小张刚来那会儿,我还担心他不适应,没想到人家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常家河村党总支书记路东升说。

初到常家河村,张文宇最头疼的事就是听不懂村民们的方言。“村里的大叔大婶们特别关心我,总是招呼我进门吃饭,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我来村子是为村民服务的,反倒让村民惦记我这个学生娃,我一定要对得起乡亲们对我的情意。”张文宇说。

为了解决沟通问题,他第一时间跟村委会的干部学说陕西话;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他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攒的钱加上父母的资助买了辆二手汽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学着自己做饭……

张文宇随身有个笔记本,扉页上一排小字:“没有吃过苦的青春是不圆满的,加油!”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再多的艰苦,也没能击败这个东北小伙子。

为了尽快融入村民中,让大家把他当“村里人”,他一有空就去村民家中帮忙。驻村两年间,他学会了挖围水堰、浇水施肥、给苹果套袋;学会了解决征地赔款矛盾、村民纠纷……

助民爱民 勇挑重担

“文宇年轻,思想活跃,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大家都喜欢听他的意见!”路东升说。

张文宇平时主要负责党建和脱贫工作,自从他到村上后,村上宣传形式更加丰富了,他通过在微信公众号编发文章引导党员、村民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使大家的政策知晓率持续提升。

张文宇逐渐适应了常家河村的生活,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尤其那些大爷大妈们,总喜欢拉着他聊天。结合数学专业逻辑思维优势,张文宇为村子制定贫困群众光伏发电项目、果库项目收益分红考核方案,制定“两会四账一报告”流程,将村子一向棘手的整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在“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中,他紧抓结果导向,围绕政策落实、遗留问题、长效机制自查自纠,仅仅1个月时间入户130余次,清查问题9个,倒逼整改落实进度,为6名贫困群众、2名致贫风险群众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为4户困难群众申请了临时救助。

如今,常家河村俨然已经成为张文宇的第二个家。“我很感谢组织能选派我到一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在这里体验从未感受过的生活,这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农兴农 发挥优势

刚到常家河村,村里正在探索“三变”改革,张文宇便积极参与。他协助村“两委”开展“股权量化”“成员界定”“土地流转”“企业托管”等工作,因地制宜从渭南蒲城引进并种植了51亩金银花,从铜川宜君引进并种植了20亩翡翠梨,又参与申请建成了设施蔬菜基地项目和300吨苹果储藏气调库项目,实现了常家河村集体经济产业从无到有的转变。

项目引进、产业发展需要多次联系,张文宇在干活跑腿上,比谁都勤快。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他充分发挥校地合作桥梁纽带作用,促成学校在常家河村实施集互动媒体、实地教学、学生实践为一体的首家技术服务站计划;他先后联系学校“三下乡”实践队、农学院师生团队两次到王益展开课题研究,为常家河村煤改电、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依据街道党委“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理念,他联系专业技术人员,为常家河村富硒苹果提供技术支持,成功打造富硒产品;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他与学校教授沟通苹果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计划,并拟定了“苹果酵素”生产可行性实施方案……

每当群众为他竖起大拇指,可劲儿夸他时,张文宇都会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没做啥,既然选择来到这里,我就一定要为村子发展想办法,为村民服好务。脱贫奔小康,我们还要再努力!”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12/22/content_74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