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5-05-22)
2025年5月,新疆阿勒泰红墩镇博肯布拉克村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一片生机勃发。在这里,一场“科技赋能油菜扩种,油籽保障粮油安全”的精彩实践正在生动上演。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陈明训教授课题组首次引入的百余份强越冬性耐盐碱抗旱油菜,已然进入终花期。不少品种的油菜角果饱满,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丰收的喜讯。
陈明训介绍,耐盐碱油菜的种植具有多重效益:一方面,它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而且,油菜在生长过程中能对盐碱地土壤起到改良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油菜既是优质的油料作物,也是理想的饲料来源。其规模化的种植与推广,将为国家的粮油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博肯布拉克村的村民们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感叹道:“过去,这片白茫茫的盐碱滩上只有耐盐草稀稀落落地生长。谁能想到,如今竟能收获满是希望的金灿灿油菜籽,盐碱地真成了咱们的聚宝盆!”
我国盐碱地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各类可利用的盐碱地资源约有5.5亿亩,其中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条件的约1亿亩,这些盐碱地大多分布在新疆等干旱半干旱且冬季极为寒冷的地区。阿勒泰位于新疆最北部,介于北纬47°至48°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平均气温低至-18℃,最低气温甚至达到-30℃。此次在阿勒泰红墩镇博肯布拉克村的盐碱地上实现油菜丰收,成功攻克了新疆北部高寒地区盐碱地油菜种植的难题。这不仅对阿勒泰地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良土壤有着重要意义,更为高寒缺水地区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和实践样本。
原文链接:http://www.nkb.com.cn/2025/0522/50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