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九届苹果文化节举办

(陕西教育新闻网 2025-9-30)

image.png

火红的秦脆挂满枝头,还有黄亮的秦玉、饱满硕大的秦绯……真是一片丰收好美景!

这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旬邑苹果试验站。9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第九届苹果文化节苹果采摘节在这里火热开幕。

育种强基,谱写西北甜蜜事业

“种业兴则农业兴,种业强则农业强。”

农业兴旺,育种是关键!

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介绍,学校于1943年创办,以“未建系组、先办场站”的初心,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在“为农兴国”的征程中书写了诸多开创性篇章。要让农民的“钱袋子”装得更满,也让农民的“果盘子”端得更稳,这一直是西农大园艺学院不懈奋斗的目标。

园艺学院与西农同频共振,90年来,科研硕果熠熠,在苹果育种领域,园艺学院凭借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秦冠”以其适应性强、丰产性好、耐贮藏等优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成为我国苹果产业的主栽品种之一,为提高我国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园艺学院在苹果产业领域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10月,学校苹果抗逆与品质改良创新团队培育的秦丹、秦玉、秦绯等8个苹果优质抗逆新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这些品种不仅抗寒、抗旱、抗病,果肉更脆甜多汁,标志着我国苹果育种技术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

从矮砧密植技术让果树“站得更稳”,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从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到果实糖分智能调控让每个苹果都甜到心里——园艺学院的科研团队用硬核技术,重新定义了“一颗好苹果的标准”。通过中欧班列,学院培育的脱毒矮化种苗已输出至中亚国家,配套技术使吉尔吉斯斯坦苹果结果周期缩短2-3年,果农收益提升超40%,真正实现“中国技术,世界共享”。

image.png

校地企合作,绘就产学研合作新蓝图

旬邑苹果试验示范站作为西农大园艺学院科研探索的重要阵地,自2018年与咸阳市人民政府、旬邑县人民政府和陕西省第一季农业公司共建,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通过“政、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果业技术干部和“土专家”包片、包村、包点服务,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

苹果产业的繁荣,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沃土;学科的创新,又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园艺学院将苹果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等课题融入课堂,学生们参与到苹果北扩试验、樱桃适生区研究等项目,真正的将课堂连接到土地,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奔赴基层、奔赴更广袤的中国大地书写园艺故事。

活动现场,学生们参观了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及生产车间,亲眼目睹了苹果从采摘到分选、加工、包装的全过程,充分了解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本科生王鹏刚说到:“原来我们吃的‘苹果’是这样从枝头摘下,走向市场的!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苹果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现场的“科研成果展示区”同样备受关注。这里展示了学院培育的若干苹果品种,文化展板、优系品种苹果装盘及品种标签等布置,让师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不同品种苹果的外观、色泽和大小。李超教授详细介绍优系品种背后的选育故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

image.png

实践育人,彰显活动深远价值

本届苹果文化节依托旬邑苹果试验示范站,组织2023级果树学专业方向本科生及学生社区“常青藤”第二十功能型党支部成员走进果园,在农耕实践中感受丰收喜悦,激发专业热情,以实际行动向国庆献礼。

今年4月,园艺学院与天水麦积区花牛苹果基地共建试验示范站,重点攻克花牛苹果品质改良、贮运保鲜技术。意安苹果文化研究社的负责人王丹丹同学自豪的说到:“我牵挂的家乡难题,正被母校科研团队搬进田间地头。这让我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了最真切的体会:实验室里的每一组数据、试验田的每一次观察,既能化作果农增收的底气,也能成为社团传播苹果文化最鲜活的素材!”

“常青藤”第二十功能型党支部成员王坤,举着自己手里又大又红的秦脆,兴奋的说:“这是我第一次亲手采摘苹果,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价值!”

image.png

学生们纷纷手持氛围道具,在果园中挑选心仪的果树或苹果合影留念。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代欣介绍,园艺学院通过举办苹果文化节,将科研创新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成果,将育人传承融入实践细节,形成了“以活动促科研、以科研育人才、以人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http://www.sxjybk.com/2025/0930/123150.html?isShare=true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