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9-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日讯(通讯员 段华良 周杰)8月27日上午,晨光漫过宁乡市玉潭街道合安社区和德家园的绿植,枝叶间的光斑落在小径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陈盛涛与同学、社区工作者一道,循着计划开展走访慰问独住及困境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暑期志愿服务的重要一站,旨在为高龄独居群体送去陪伴与关怀。
当三人走访到第三户魏娭毑家中时,却发现老人家的铁门虚掩着。“我们先在门口呼喊,没听到任何回应。”陈盛涛事后向记者回忆,推门而入的瞬间,意外场景让几人揪紧了心:“魏娭毑躺在沙发上,我们凑近呼喊,她还是没反应,手还在微微发颤。”
陈盛涛立刻蹲身轻拍老人肩头再次呼喊,见对方依旧毫无回应,他迅速判断情况危急。“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有点慌的,平时很少碰到。”陈盛涛表示,大学期间参与的安全知识讲座、实践活动积累的经验,让他瞬间冷静下来,“得先稳住,才能帮老人。”没有丝毫迟疑,陈盛涛掏出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语速沉稳却难掩急切:“喂,120吗?玉潭街道和德家园X栋X单元,有位独居老人意识不清、手脚发颤,麻烦你们尽快派车!”电话里,他清晰报出详细地址与老人状态;挂线后又反复确认手机音量,生怕错过医护人员的回电。

等候急救车的几分钟里,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陈盛涛不时俯身贴近老人口鼻感受呼吸,又用手背轻触老人额头,密切关注着老人的状态,不敢有半分松懈。不久后,急救车抵达现场,他主动上前协助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上救护车,一路陪同前往宁乡市中医医院。

抵达医院后,陈盛涛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垫付了医药费,忙着为老人办理急诊登记,推着老人完成了各项检查。“她有糖尿病、高血压、脑萎缩等多项基础疾病,当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情况非常危险。”宁乡市中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汤亮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幸好是这两个大学生及时发现、快速判断,第一时间拨打120将人送到医院,才让老人转危为安。”

针对独居老人的安全防护,汤亮也给出了专业建议:“行走、活动时要慢一点,小心跌倒;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可准备与家人关联的一键呼叫按钮,方便特殊情况紧急求助;尤其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独居老人,家人更要多留心,常回家看看,实时关注老人的生活状态,减少意外风险。”
直到医护人员告知“老人暂时脱离危险,后续需进一步检查”,陈盛涛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他又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老人家属并告知情况。待老人家属匆匆赶到医院,确认老人状况稳定后,陈盛涛才悄悄转身离开,没留下一句多余的话。
“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采取措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本能性反应。”陈盛涛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这份挺身而出的勇气,并非偶然——良好的家风早已在他心中种下善意的种子,父母“待人以善,助人以暖”的教导,让他从高中起就加入志愿服务队,五年来从未间断。每逢寒暑假,敬老院、独居老人家中总有他的身影:春节前帮老人贴春联、扫屋顶积尘,秋日里陪老人坐在院子里晒被子、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就连平日里路过社区服务站,看到老人需要帮忙拎东西,他都会主动上前搭把手。“老人最怕孤单,能多陪他们说说话、多帮一点是一点。”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日常志愿服务的“点滴暖”,到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生死援”,陈盛涛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以朴素的善意、沉着的应对,为独居老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也没有追求名利的想法,只在老人转危为安后悄悄退场,将温暖留给最需要的人。这份“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让社会充满暖意,更让新时代青年“向上向善、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在平凡的善举中熠熠生辉。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rmt/article/145995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