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让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光明网 2022-11-17

价值观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精神之“维”,行动之“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是否顺利,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之魂”能否得以为继。红色家书是革命历史时期无数志士仁人在战火纷飞的间隙,饱含亲情书写的一封封充满思念、激情与爱情的书信,是先烈们革命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老一辈革命党人思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而成的价值观,体现了家书作者的个人思想,社会追求与建设美好国家的希望。因此,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的载体功能,对青年继承革命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色家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红色家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同根同源。红色家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先进文化,凝聚了革命先辈的价值追求,是家书作者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思想成果。一是家书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史实见证。家书叙事虽然琐碎微小,折射的却是中国革命的大事,体现的是家书作者为追求国家民主独立而奋斗的精神,彰显的是家书作者思想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家书内容详实清晰、个性可亲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认同与追求,叙事内容蕴含的精神文化与中国革命目标具有一致性。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精髓,其思想源泉就是马克思主义,反应的党的宗旨、奋斗目标,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革命文化,更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体现。红色家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理想观、人民观、奋斗观、和谐观具有同一性,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思想上同根同源。

红色家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上同质相承。著名学者张颐武说:“在家书里面看到的是活的中国。”红色家书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活”的见证。家书内容虽然是作者革命心路历程的记录,凝结的是革命先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遵循的道德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首先,红色家书凝聚着家书作者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驱动。例如,革命烈士蔡成法第二次进入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在家书中写道“为了保卫神圣可爱的祖国及家中的安然,人民的自由与幸福、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我要有刚强的战斗意志,站在抗美援朝最前线,以粉碎消灭彻底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永远当一个和平民主的保卫者。”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中国的理想信念。其次,红色家书蕴含着家书作者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的内生动力。例如革命时期,熊亨瀚在诀别信中写道“扪心自问,尚属光明,公道未泯,终可昭雪。”公平、正义成为共产党人内心的价值追求,是革命火种不息的内生动力。最后,红色家书是家书作者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理念的奉行准则。例如革命烈士符克在信中写道:“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老一辈共产党人彭雪枫致妻子林颖信中说:“倘我已诚待人,而人对我仍存戒心者,则首先即应反省自己,看诚得够不够,诚之功夫用得到不到家?”这些家书内容都昭示出革命先烈厚重的爱国敬业情怀和家书作者待人真诚,诚信处事的道德原则。家书文化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同质相承。

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红色家书有利于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源泉,培养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青年信仰问题,青年只有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行动的自觉。红色家书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活”的理论成果,家书思想反应出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奋勇直前不竭的精神动力。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深化具有历史见证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

红色家书有利于凝聚青年价值共识,深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红色家书凝结着革命先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遵循的价值标准,体现了家书作者的政治信念、奋斗目标与道德标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价值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基本准则和道德标准。时代变迁,而红色家书却历久弥新,凝聚的爱国、敬业、奋斗、奉献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成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凝聚青年价值共识,深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红色家书有利于引导青年责任担当,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榜样的典型示范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红色家书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当奉献精神的作者都是引导青年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的典范。例如,革命烈士冯庭楷在家书中说道:“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是自己的使命,革命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广泛体现在红色家书的字里行间。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为引导,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有助于增强具有史实见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形成青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心”动力与行动力。

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讲好红色家书故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亲和力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尊重及相互之间的吸引度,教育的亲和力指的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吸引力,对具体的施教者来说,就是指施教者能够以某种方式或者载体,唤醒受教者心灵,并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家书家信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维系亲情,沟通亲人之间信息的载体,家书中熟悉的字体,淳朴的话语,都体现着家书作者内心真实特殊的情感,是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红色家书具有独特的亲和力,那是革命先烈在革命过程中,甚至是牺牲前夕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是对自己身边父母妻儿的殷殷嘱托和未来期骥,这些情感,也都贯穿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中。讲好红色家书故事,让家书故事中饱含着的“爱、奉献、无私、奋斗、坚定、期望……”的情感传递给青年,让青年深刻认识到正是这无数的英雄支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激发青年从家书作者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自觉发扬红色家书蕴含的红色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

推动红色家书“三进”工作,筑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学校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将红色家书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将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推动红色家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贯通力。一是活用教材,推动红色家书进教材。红色家书作为史实材料的独特的思政教学资源,学校应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将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相结合进行选择性整合开发,并运用到思政课或者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去,提升教育教学的灵活性。二是用好课堂教育主阵地,推动红色家书进课堂。学校要把红色家书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丰富的红色书信实例,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鲜活可信、有理有据”,引领青年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认识上升到行动的自觉,提升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效性与贯通力。三是用好校园文化阵地,推动红色家书进头脑。发挥好环境育人作用,在营造育人氛围上下功夫。例如利用校园建筑、宣传栏、网站、多媒体平台等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内涵的宣传教育;将红色家书文化研究传播纳入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或者党团班级政治理论学习,以文化人滋养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红色家书传播的阵地建设,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一是筑牢社会实践大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相呼应,比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或者家书作者故居,进行红色家书寻访、家书后人专访活动,让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深切体悟家书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贞的理想情怀,增强家书文化教育的说服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说服力。二是拓展网络空间新阵地。青年一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受互联网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打造互联网+红色家书的传播平台,拓展红色家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间维度和空间场域。如开展还原家书场景的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比赛等活动进行宣传、体验红色家书,引领青年成为红色家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践行者。三是夯实家庭教育阵地。家庭作为孩子身边的第一所课堂,担负着启蒙青年正确“三观”的第一重任。将红色家书融入家庭教育,讲好家书中每一个英雄的故事,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孩子在不断成长中接受最生动的红色基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深孩子对中国革命斗争史和英雄事迹的认识和体会,以良好的家风建设启蒙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引领青年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张成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课题:202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研究(2022HZ0989)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reader/2022-11/17/content_36167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