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新闻访谈 | 旱情当前!专家开出农田“解渴”保粮处方

(陕西农村报 2025-05-28 第一版 

去冬今春以来,我省降雨降雪少于往年,加之近期连续高温,多地旱情持续发展,给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开展带来极大挑战。

当前我省旱情具体情况如何?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应对?5月19日,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及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有关专家进行对话,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当前旱情提出的抗旱保粮意见。

记者:目前我省旱情如何?成因是什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访谈嘉宾 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旱地农业专家 上官周平

上官周平:我省正经历少有的冬春连续干旱,大部分地区降水少、大风多、田间蒸发量大,加上高温影响,旱情严重或将进一步蔓延,不利于小麦生长及春播,部分地区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此次旱情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气候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北移,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导致季风降水带北移失败,陕西处于“雨影区”。二是降水极端偏少,3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60%~90%,多地连续无有效降雨超30天。三是高温蒸发加剧,同期气温偏高1.5~2.5℃,加速土壤水分流失。四是人为因素,地下水超采,陕北矿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利设施老化等原因。

4月以来,我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85.5%,导致大型水库蓄水量环比减少,陕北、关中中部局地已出现重度干旱。截至5月11日,我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25万亩,主要集中在宝鸡、渭北和安康;待播缺水缺墒耕地625万亩,其中主要在榆林、延安和铜川。因此,渭北小麦生产、陕北玉米与马铃薯、陕南特色农业均面临系统性风险。

记者:面对2025年春夏农业旱情,相关院所和专家团队进行了哪些具体调查?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水利专家 陈帝伊

陈帝伊:为科学应对我省当前旱情,助力农业生产安全,我们于5月9日启动“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此次通过整合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技资源,重点关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方风蚀水蚀交错区、秦巴山区等六个典型区域,组织专家分数路深入田间地头,多维度采集旱情数据,提出针对性应对抗旱策略,为农业抗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在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研究方面,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的成效如何?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农业节水专家 冯浩(左一

冯浩: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提出了作物整体抗旱性、作物旱后复水补偿效应、以肥调水等旱地农业理论;研发了雨水高效集蓄、主要作物关键期补充灌溉、少量水高效利用、深层土壤水调控、抗旱适水品种选育等技术;构建了涵盖旱区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旱作农业增产等方向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旱区农业生态治理提供了有效理论和技术支撑。

记者:在抗旱技术应用领域,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与弱项?应该怎样去突破?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农田水利专家 胡笑涛

胡笑涛:水资源短缺是抗旱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水资源分配时空不均,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措施就是加强水网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程度。一是可以通过灌区输配水系统,将无法调蓄的丰水年降水或洪水最大限度补充到土壤中,提高地下水储存量,实现藏水于地。二是提高灌溉设施的分布和完善程度。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面,大力加强水源设施和新增灌区建设,并做好持续维护,以便在关键时期发挥抗旱作用。三是组建抗旱服务队。通常在灌区无法覆盖的区域,需要利用灌溉机械,如喷灌机进行抗旱,但个体农户自主购置设备操作往往存在用水无序等现象,因此要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提高灌水抗旱应急能力。四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河西走廊和新疆内陆河流域等极端缺水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已经实现了最大限度节水效益,而对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也要推广滴灌和渗灌技术,以更好适应当前形势,满足抗旱减灾需求。

记者:做好农业抗旱减灾工作,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访谈嘉宾 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水土保持专家 王飞(右)

王飞:抗旱减灾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加强监测评估,多专业协同判定旱情损失和恢复可能,为农民决策及时提供参考;加强物质保障,根据实际旱情,分区制定旱后生产计划并加强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保障;加强措施优化,及时调查旱情期间表现优良的品种和技术;还应加强长期规划,组织分析气象变化趋势,制定“土壤水可以满足生产而且略有盈余”的种植模式,通过长期稳定生产和持续防损减损实现综合效益。

此外,还可通过“三结合”提高旱情预防和应对能力。一是在种植前,把气象干旱预测与作物品种选育相结合,优选耐旱品种,降低旱灾损失。二是在旱情出现时,把保墒补水和保苗相结合,根据作物受旱程度设计灌水量和先后顺序,对没有灌溉条件的作物,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抗旱能力。三是对受灾后恢复难度较大的田块,把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如出苗率过低或作物关键生长期已错过的地块,可以考虑采取保墒保肥的方法,为下茬作物播种作准备,也可以调整作物重播或提前收割养地等。

记者:针对目前旱情,广大农民如何最大程度减轻影响,保障粮食生产?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栽培与旱作农业专家 张睿(左)

张睿:当前旱情要依据地域、水源、生产条件、受旱程度,并结合气象因素变化,分类开展抗旱减灾工作。首先,要重点抓好有灌溉条件的灌区小麦,在补充灌水的同时,每7~10天叶面喷施一次叶面肥+防白粉病杀菌剂+防蚜虫及红蜘蛛杀虫剂混合液,保功能叶的同时,预防干热风影响,促粒增重。其次,对没有灌水条件的旱肥地小麦产区,在保障人畜饮水前提下,统筹可用水源,采取滴灌、微喷灌等措施,辅助叶面喷肥,减少干旱影响。最后,对旱情特别严重的旱薄地区小麦,在5月20日前有不少于20毫米降水情况下,做好等雨抢种春玉米等作物,以秋补夏;5月20日以后,等雨抢种杂豆、荞麦、谷子等小杂粮作物,以杂补灾。

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抗旱资源配置及实施作用,合理统筹水源、肥料、种子及救灾物资和资金的高效利用,并完善现有井渠等抗旱生产保障设施,做好持续干旱条件下应灾措施落地,预防长期干旱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干热风、冰雹、台风、烂场雨等灾害天气对夏粮的影响,并提早统筹组织玉米、小杂粮用种及备播准备工作。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312/11191970.html?isShare=true

微信图片_2025052810392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