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种子》入选!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推荐书目公布

(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4-9-18)

日前,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推荐书目在北京发布。活动由韬奋基金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办,《百科知识》杂志社承办,发布适合中小学阅读的科学家精神(故事)图书共15种。其中,《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入选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优秀图书推荐书目。

据了解,《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出版,由《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靳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共同创作。本书以长篇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动人故事。在两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下,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最终丰收,“一带一路”沿线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因为这粒“中国种子”而变得更加紧密。

该活动从今年8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近百家出版社报送的近200种图书。历经初评和终评环节,经过10位科普界和出版界的专家精心筛选,最终推荐15种图书。

本次活动为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中,“充分利用中小学现有读书角、图书架、书报亭,充实科学家故事图书。提升科学家精神出版物质量,推动出版社、科技馆等机构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并定期更新补充”,为“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科学家故事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参考书目。

本书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研究员及同行专家跨越天山,深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并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动人故事。

资深记者靳民将视线聚焦于张正茂及同行专家身上,以深入细致的采访和珍贵的图像、日记、信等资料,从细微处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同时也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和中哈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

靳民,《农业科技报》首席记者。长期奔走于农业农村报道一线,新闻作品曾多次获“陕西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张正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谷物质量分析检测与加工和国际农业合作等工作。兼任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科克舍套)首席专家、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

聚焦“一带一路”,书写中国担当:本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故事为切入点,借由“一粒种子”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坚毅、果敢、可爱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形象,在多年交流与合作中逐渐成形的产学研一体的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中国方案”更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深度采访,笔触细腻,兼具真实与温情:资深记者靳民以独到眼光捕捉了一张又一张可敬可爱的面孔,集结流散于时光中的珍贵细节,呈现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积极创新的缩影,刻画出中哈两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丰富材料,独家呈现:全书以张正茂研究员的个人日记与科研档案记录为素材,辅以当时当地定格的图像资料以及中哈双方专家的往来邮,事真实、角度丰富、细节动人。

文化碰撞,别具趣味:从杨凌到阿拉木图,这既是“中国种子”的播撒之旅,也是中哈文化碰撞交融之旅,因文化差异而引出的小插曲桩桩都妙趣横生。记叙之余,书中对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历史和人文特点多有着墨,立体地描画了中亚国家独有的风土人情。

名家推荐

这些科技先行者作为中国民间友好使者,背井离乡,攻坚克难,立足全球化国际视野,书写着个人的、国家的梦想。

书中的故事宛若米面油盐一日三餐,于平常中见微知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洋溢着人文气息和异域风情的书,闪现着人们对友谊、生命、合作的哲思和探讨。

——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本书以中国农业专家在中亚共建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线,佐以大量人物采访、日记、信等资料,从多个角度讲述了奋进拼搏、充满希望的中国故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谱写了中外合作友谊新篇章。

——樊志民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有深度、有特质、有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彰显新时代丝路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传递出动人的中哈兄弟情谊,传颂了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张骞”佳话。

——蒋建科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这本书正是一本有趣的书,种子之趣、科学之趣、人文之趣皆汇集于这本中国种子及其培育者的实录中。

——杨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