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专家热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为什么强调确保不生规模性返贫问题?”“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如何?”“中西部经济欠达地区如何更好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乡村产业展面临的难点与实现路径是什么?”……

2月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经济管理学院和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专家学者热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播访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专家霍学喜、刘天军、石宝峰、张蚌蚌4位专家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整体框架、千万工程、产业展、农村金融、耕地保护等内容进行具体解读。

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平稳性,完全贯彻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全国各地特别是农业农村领域的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广大‘三农’工作者和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稳定判断的合理预期。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明确了‘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新的工作思路和基本要求,根据新形势和新展需求丰富了新的政策内涵。”霍学喜教授整体性解读了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框架、思路与特点。

“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是确保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展的基石,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抓手;确保不生规模性返贫为线,是确保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霍学喜谈道。

在“三个提升”的工作要求方面,提升乡村产业展水平,是确保乡村产业量的基础和根本;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支撑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根本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巩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成果的保障。

“农村居民的科技素提升空间和潜力非常大,乡村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潜力也非常大,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霍学喜强调。

党政同责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我们国家的农业基础存在薄弱环节,投入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比较紧张,但是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粮食产量已经持续了近30年的稳定持续增长态势,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霍学喜谈道,文件突出强调六方面要求: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三是稳定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继续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更好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两个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保护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要在健全耕地数量、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上狠下功夫。坚决依法整治乱占、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霍学喜强调。五是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判断与决策是符合实际的;加大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以及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的政策设计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六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除了用好传统耕地资源外,还要拓展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展水平

“文件明确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刘天军教授表示,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形成的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路径。理论体系包括展思想、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四个核心要素:在展思想方面,坚持顶层全局谋划、实践整体推进的系统思维,坚持党建引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在展理念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展,坚守“绿色线”,统筹量与速度、展与安全;在工作方法方面,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合乡村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推进机制方面,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四个方面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伟力,有思想、有理念、有方法、有机制,必然成为我国今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刘天军强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三个显著特点:充分展现农业农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加强调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运用‘千万工程’的展思想、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刘天军说。针对如何应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展水平,刘天军围绕文件提出的“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工作思路和重点。“现阶段乡村产业展过程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融合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引领弱、核心要素集聚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乡村产业高展应体现高效益、高效率、高品、高素的显著特征。”刘天军强调,应坚持融合展和绿色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培育农业新生产力,走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和标准化的“五化”展路径。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强化农村金融政策精准支持

针对农村金融,石宝峰教授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力:一是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目前存在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涉农资金贷款难、地方财政资金开源难以及项目资金的债难。”石宝峰表示,针对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地方政府可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立“政银担保企”金融支农联盟,创新投融资产品,引导企业规避市场风险。二是完善多层次信贷市场体系。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机构,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开包容的精神找准市场定位,逐步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金融支农服务网络。三是加大对重点地区的金融帮扶支持力度。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不生规模性返贫。四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村经济展的重要基石,事关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和金融服务助力‘三农’展的成效。”石宝峰强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五是鼓励地方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我国以中央财政补贴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已基本建立,下一步应持续完善农业保险保障,开符合本地农产品特点、种植条件和农户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保险。而巨灾保险在农业领域,实际上是农险的附带品,对于诸如特色农业、养殖业等农险尚未覆盖的品种,巨灾保险将挥更大的作用。

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

针对耕地保护,张蚌蚌副教授谈道,文件提出健全耕地数量、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应从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量建设、守住耕地生态本、加强耕地保护科技创新、推进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创新等五个方面深化落实。一是多措并举严守耕地数量红线。通过法定规划守牢存量耕地;通过占补平衡制度创新保障新增耕地量,确保数量和量平衡;打击违法占地和耕地整改复耕遏制耕地减少;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用和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拓展耕地空间、促进耕地高效用。二是从资金投入和主体创新上加强耕地量建设。“文件提出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这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有于直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缓解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压力,更好地保障农田建设标准。”张蚌蚌表示。三是耕地生态保护。文件提出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提升行动,有于进一步筑牢耕地生态本。四是加强耕地保护科技创新。加强我国撂荒耕地、山区耕地、坡耕地等边际耕地再用和高效用科技攻关,形成技术储备;推进“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盐碱耕地分区分类治理改良工程技术研,拓展耕地空间;研攻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单项技术和协同整合技术,支撑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农业高展。五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创新驱动耕地保护。根据文件精神,当前亟待推进由“分”到“统”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创新,总结江苏盐城“小田并大田”、广西“小块并大块”、陕北榆林“一户一田”、新疆“土地整合”等经验做法,加快宏观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农田建设工程挥更大效益奠定基础,为先进技术装备的使用创造条件,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编辑:李晓春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