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周一师】(31)彭湃:愿将学生培养成“高附加值”的人才

  3月7日上午十时,距离上课还有十分钟。身着黑色西装外套、戴着无框眼镜的入党积极分子彭湃老师快步走上讲台,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铃声响起,他走到学生中间,“同学们好。上一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内容?好,就这位声音最大的同学来回答。”

  “植物纤维的组成、木材的构造。”林化161班徐嘉豪大声回答道。

  “非常好,声音大就是有底气。”彭湃幽默地说道。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彭湃从容开始了林化161、162班有关Lignin(木质素)的课程教学。

从师哥到“我最喜爱的老师”

  别看现在的彭湃在讲台上从容自信,第一次上讲台时,尽管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备课,但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彭湃还是很紧张的“应付”下来了自己的第一节课,也更加清醒认识到在教学路上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

  之后,彭湃除跟随教研室其他老师随堂听课、学习教学方法,课后交流上课心得、参加新老教师座谈会等,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生研讨课及微课、慕课等教学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综合素质。渐渐的,课堂上的紧张转变成了激情与自信,对教学的真情投入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2003年来到西农林产化工专业上本科、硕士, 2013年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彭湃的青春、事业、生活与西农交汇交织。“看到学生在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教室上课,坐在自己上课时坐过的座位,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觉得学生就是我的师弟师妹,我这个‘大师哥’,必须竭尽全力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彭湃真情流露的话语,或许正是他在教学上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

  彭湃深知,要感染学生,就要运用学生喜爱的鲜活方式。讲授化工颗粒物治理时,他从人们紧密关注的雾霾讲起;讲授外加热式和降膜式蒸发器时,他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蒸发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而讲解工艺流程时,他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

  林化142班、保研至北大深圳研究院的王倩深有体会地谈道:“彭老师每堂课都会预留10分钟进行沟通,了解教学效果及教学过程中大家的需求。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正在做实验的林化152班努尔妮萨·喀斯木说,彭老师在讲授精馏塔内部结构内容时进行直观的解说,还专门购买鲍尔环和筛子,让我们深入了解内部工作原理和物料走向。

  教学导师尉芹教授对彭湃也是赞不绝口:“他的特点就是真诚、热心,努力。和学生的关系好似朋友,学生都爱上他的课。”

  初涉教坛短短五年,彭湃先后担任“植物纤维化学”“树木提取物工艺学”“化工环保”“林产化学工艺学”“专业综合实习II”等本科生课程和“高等木材化学”“生物质能源与化学品”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全英文课程建设1项,参编《林产化工实验指导》等教材2本,发表教改论文2篇。连续两年获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连续五年在学院讲课比赛中获奖。

重视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彭湃更注重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更好地认知专业。

  每年彭湃都要和教研室其他老师带学生赴太原和安康石泉开展“林产化工综合实习II”,实习计划、经费预算、火车票和宾馆的预定、实习公司的联系、实习过程、安全返回以及图纸、实习报告的评阅等,他事无巨细,认真负责,确保每个步骤、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学生安全更是记挂在彭湃心头的头等大事,每到一个车间,他都要先讲注意事项。在设备和生产工艺现场讲授中,更是当场示范,很好地将生产实际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为了强化实习效果,每当参观完生产工艺流程,彭湃都会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讲述一遍工艺过程,然后进行点评和纠正,及时发现实习环节的薄弱并加强。

  为了提高实习成效,彭湃让学生现场测量并完成设备定位、设备尺寸和工厂布置图,绘图过程中他和其他老师现场指导,发现有问题随时去厂房进行再次测量。

  林化142班李凯佳回忆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斯列普活化炉的构造以及活化原理的讲授中,彭湃老师带领我们爬上约四层楼高的斯列普活化炉,近距离讲授马鞍砖、蓄热室以及左、右半炉交替进行热转化的工作原理,让我对课本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彭老师除了在实习时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细心关怀。实习回程路上我忽然感冒闹肚子,老师马上给我补了卧铺票让同学照顾我,回校后还让同学带我去医院看病。”林化141班周依平激动地说。

教学与科研要完美结合

  彭湃认为,教师及时将自己或他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引入到课堂上用于教学,可以弥补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科研反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在“植物纤维化学”课程中讲解木质素时,因学生从未接触过木质素,对这个概念及其外观形态认识完全是空白。为了让学生对木质素能有一个感性认识,彭湃在实验室从竹材中提取出黑褐色、粉末状的木质素,与此同时,他把白色、粉末状的纤维素和棉花状的半纤维素也一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利用鲜明的对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讲解茶多糖一节时,他又将自己最新发表在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上关于茶多糖提取、分离方法、结构等成果进行讲解,新鲜的知识点让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彭湃看来,教学也能促进科研。在讲授“植物纤维化学”课程时,彭湃发现课本上关于植物半纤维素的提取都是采用碱性试剂,这种提取方法不仅造成高分子的降解,同时还对设备和环境带来了腐蚀和污染,有没有比较清洁的提取方法呢?在经过查阅资料和仔细思考后,他决定将自己的国家青年基金选题定为植物半纤维素的清洁提取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不仅获批了国家青年基金,同时也发表了若干篇关于半纤维素清洁提取的高水平科研论文。他又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及时传授给学生,做到了“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

  木材利用分为物理利用和化学利用,林产化工就属于化学利用,就是把木材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希望我的学生都像木材一样,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成长为具有真材实料、有‘高附加值’的人。”彭湃目光笃定地说。

  对于自己未来的教师成长之路,彭湃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落细落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编辑:王学锋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