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江波,男,汉族,196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农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农作物试验示范站站长、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样板支部农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思政铸魂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行走在非洲热土上的“草帽教授”,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宝钢优秀教师,创建小麦交互式沟穴播技术的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站长。海江波还有许多不平凡的业绩,却甘愿做最平凡的人梯。
站稳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
从教32年,海江波始终站在讲台,备好、讲好每一节课,年均教学工作量310学时以上,位居学院前列。他与青年教师齐心协力,建设了5个教学团队。其中“农学专业教学团队”“作物生产学”获批省级教学团队,“现代农业推广学”“教学实习I”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作为主要负责人,海江波把“农业生态学”打造成国家精品课程,把“农学概论”打造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带领团队将“教学实习I”建成为校级一流课程,将“农业推广学”建设成为优质资源课程,将“现代农业推广学”建设成为大学慕课课程。他积极投身教材建设,副主编的《农业推广学》《农学概论》《农业生态学》《设施农艺学》被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规划教材。参编《农作学》《农业推广学》等10余本教材。他热衷实践基地建设,建成省级作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拓展了11个稳定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建成“全国农业硕士实践教育示范基地”。
海江波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指导的14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他善于教育教学创新研究,发表教改论文21篇,提出了“挫折教学法”“构建农学专业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理念,在“一懂两爱”农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作用。他热爱学生,指导研究生70余名、国际生10名,还承担了54名本科生的教学实习、44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10项大学生科创项目、13项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6项社会实践项目的指导工作。
情系农业 投身实践育人
海江波情系农业,投身社会服务,当过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顾问。在担任农作物试验示范站站长期间,累计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100多个(系),创下了小麦品种“西农805”亩产730.82公斤的陕西高产新纪录。每年开展100余场次科技培训,培训基层农技干部和农户10000余人。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省级奖励2项。
海江波重视发挥试验示范站育人功能,强调“课程进站、学生进站、教师进站”育人模式,用“农科的榜样”讲好农学故事,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每年进站实习的学生超过1200人次。试验示范站获陕西省科协小麦科技小院、陕西省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陕西省专家服务站、咸阳市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实践育人先进单位等荣誉。
率先垂范 结出累累硕果
担任全国样板支部——农学系教工支部书记期间,海江波以“七个有力”为目标,创建了“支部+”工作机制,率领支部师生投身学校、学院中心工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
海江波还胸怀世界,行走在非洲大地,开展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积极服务“一带一路”。他27次到喀麦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在当地推广学校先进的作物品种、技术、管理模式与经验,建立了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丝路联盟——中非旱作节水技术交流与培训联合中心(斗口),在坦桑尼亚孟斑迪建立了粮油产业减贫示范村。他被非洲留学生称为“中国PAPA”,被新华社誉为行走在非洲热土上“草帽教授”。
这就是海江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