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吴普特:以新时代的思维建功立业

在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和家属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个满载收获与幸福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向396名获得博士学位、2455名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向悉心指导你们学业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默默支持你们的家长和家属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在过去的数年里,同学们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求索、认真做学问,经历过选题开题时的迷茫,以及科研攻关时的焦虑,也体味过取得科研进展时的欢欣与鼓舞。我想,这种酸甜苦辣的科学研究经历,必将成为你们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科研过程中导师的教诲、学弟学妹的协助,这种温情、纯粹的师生之谊、同窗之情,也必将成为你们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同学们即将奔赴五湖四海,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与自豪。临行之际,我提三点期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要有新时代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青年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都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握机遇,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和判断。同学们,新时代催生新思维,新思维促进新作为。大家一定要有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要有善于找准位置和找准贡献点的意识,用新思维思考新时代、赶上新时代、融入新时代、贡献新时代。首先,要有引领示范的思维。从事科学研究,就要瞄准原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争取产出“从0到1” 的原始创新性成果,抢占制高点、争取话语权。干工作做事情,就要有高的标准、严的要求,聚焦质量成效,树立标杆、争当排头兵。其次,要有信息化的思维。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轮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各行各业。信息技术的这种影响将是全局性、颠覆性的,甚至是不可预期的。我们要积极认识信息化,及时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培育信息化思维,用信息化视角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效率和成效。再次,要有开放合作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鲜明倡导。同学们一定要有全球视野,用更加开放合作的思维解决世界难题、人类问题,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谋求共同发展。大家可能都关注到了,就在4天前,动物科技学院姜雨团队联合国内外9家科研团队,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反刍动物角发生发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遗传基础》的高水平论文,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证据。同时,该项研究也得到了多个项目的支持。我想,除了姜雨团队扎实的科研能力、执着的科研精神以外,这一引领性成果的取得也得益于开放合作、集聚资源、发挥优势、协同攻关。最后,要有强国的思维。革命先贤为了中华民族独立,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经过改革开放,国家从此富起来。走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国家强起来,是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同学们生逢强国时代,就要有肩负强国使命的意识和抱负,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等强国战略,以及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学习大国等国家战略任务中有所作为,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二,要坚持知行合一。古语讲,“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强调“知行合一”。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把“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求知与践行中,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一是在常学常新中坚持知行合一。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关于知识新旧交替,有一个“知识半衰期”的说法: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进入知识半衰期,即基础知识仍可用,其他的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同学们,“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虽然大家经过了近20年或者20多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终身学习,在常学常新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跟上时代,才能有所作为。二是在创新应用中坚持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的目的是为了“行”,要学以致用。同学们,只有“躬行”于实践,结合实际应用所学,灵活应对变化,才能活学活用。三是在反复实践中坚持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毛主席的著名文章《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求真知、练真行,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同学们,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强知识本领,在反复实践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

  第三,要永不放弃。无论做任何事,切记不可虎头蛇尾。一旦选定目标、一旦决定做,就必须坚持,就必须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持之以恒定会有成功的喜悦。大家都知道,生命学院许晓东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一个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达因子(A viral expression factor behaves as a prion)”的研究论文。据《人民日报》报道称,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我校在朊病毒、特别是病毒朊病毒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被广大媒体称为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科研成果。荣耀的背后永远都是艰辛与不易。1995年,许晓东硕士毕业后,从事科研管理工作5年,但内心的科研兴趣和梦想并未磨灭,于2000年继续求学深造,重回科研一线。2009年许晓东来校工作,依然致力于求学期间投入大量精力的病毒研究,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与挫折,从未言弃:面对第N次实验方案的失败,课题组又继续第N+1次方案的研究设计;面对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课题组极尽节俭,甚至一包十几元的离心管也要一毛一毛地往下讲价、实验配重用砖块代替;面对即将毕业而又无人接替自己承担的实验,学生助手南昊放弃了待遇不错的工作,作为实验室“编外人员”,三年未拿实验室补助,靠打工生活,继续完成实验……“过程如此艰难,有想过放弃吗?”许晓东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回答:“真的没想过放弃。因为在生物领域发现一个新的课题是很困难的,而且我认为这个课题是能够出现重大突破,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曙光,因此,不管多难也得做下去。”初心依旧、永不放弃,是许晓东和助手南昊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取得世界级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同学们,“行百里者半九十”。希望大家为了心中的梦想,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哪怕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努力,也要敢于面对曲折,不言放弃、永不放弃,最终的成功将永远属于你们。

  以上三点,与同学们共勉。祝同学们在新的征程上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