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却早已在人们心中死去;有的人走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的大学哲学老师姜肇滨就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老师离开我们二十年,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头脑中回萦。他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教授哲学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所以,我喜欢听老师的课,更喜欢学哲学,以致工作后哲学成为指导我工作的方法论。
老师的美德懿行有口皆碑,让我佩服、让我难忘、让我感动。
1981年春节,因为困难,我滞留西农过年。正月初八上午,我所在的西农5号学生住宿楼3层宿舍传来了“当当当”的敲门声,开门后,姜肇滨老师站在我面前,这让我非常感动,这是一个被人记着的感动!
寒暄后,姜老师请我到他家吃饭,我跟着老师来到他家中。老师家在农科院家属院,位处陇海铁路线南,而西农在陇海线北。从老师家到我宿舍,要穿过陇海铁路线、攀越五台山,约40分钟步程。
正月初八老师步行来到西农,扣开了我孤寂的宿舍门,这,包含了怎样的慈!蕴含了怎样的情!很难用文字来形容!
在老师家,我感受了老师和师母魏老师的热情接待,胆怯、生疏、拘束, 一扫而空。和老师、师母聊天、共餐,俨然成为家人。
老师的好,不是一顿饭的意义,而是激活了我与人为善的心灵,激活了我四十年来的感恩。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人在卑微时,被人不轻视、被人关心,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真正的情。
毕业时,不知如何向老师赠别,就将我在校时用的毡赠与,老师没有婉拒,因为担心婉拒会伤了我的自尊,还有那颗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心。
那条毡对老师可能毫无一用,但是他收下了。这就是老师的大爱,这就是老师的大仁!
工作后,曾多次和老师互相通信,表达深深的师生情。在工作岗位,我始终以老师为榜样,勤谨工作,善良为人。
我知道我的成长、我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遗憾的是,老师走得太匆匆,而我居然不知道!
逝者已去,生者常凄!如果在天有灵,我遥祭老师在天堂无灾无病、享受其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请老师放心,您的学生将一如既往学习您的为人、正道前行!
一滴水虽小,可以折射太阳的光明。老师们如果都能学习姜老师的美德懿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生如亲,何愁社会风气不能良化,何愁中华民族不能实现伟大复兴!
姜肇滨教授,1932年出生,1950年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 1952年听从组织安排,提前工作,留校任政治课教师。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毕业后回校工作,先后讲述“中共党史”“哲学”“社会学”“马列主义基础”等多门课程,在研究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划分,改革以后农村思想变革,特别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分析等方面走在当时理论界的前列,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本教材和专著。
(作者边俊校,1982年毕业于西农农经系,曾任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榆林市农机中心主任。)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