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立足办学实际情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实施四大工程为牵引,为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蓄势赋能,精心打造农林特色鲜明的“思政金课”,为培养具有深厚学农爱农情怀和扎实强农兴农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政治保证。
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教学工作提质增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部门和学院协同,提升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果。一是持续深化课程建设。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完善“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将思政必修课纳入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积极发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校友中的时代楷模、西农故事中的育人案例,将“西农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202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和信息技术融合,升级现有“慕课”和SPOC混合课程4门,按照“一课一品”的思路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混合教学模式、无纸化考试、校史进课堂和移动课堂等建设活动。2024年,1人获全国本科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人获陕西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获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标兵,4人获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能手。三是完善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修订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强化对教学的监督管理。加强教学督导与听课评议,形成全覆盖的教学督导体系。四是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以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为抓手,发挥“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和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各门课程和思政课协同育人。
落实人才引领工程,实现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按照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要求,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重点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四个学科方向重点培育人才10人。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计划。选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生52人,引进优秀中青年人才1人,柔性引进在该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2人。三是提升中青年教师学历。支持10名中青年硕士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解决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问题。四是实施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基计划。通过国内高校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单科进修等方式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国内进修200余人次,国外研修12人。
推行学科建设振兴工程,培育彰显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增设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学科二级方向,形成农林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一是凝练学科特色和优势。以满足西部区域和农林行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需求为导向,凝练形成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特色研究方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学校学科建设“四大使命”。二是提升学科水平和社会贡献度。重点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农村政治与文化、农村法治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乡风文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与实践等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持续加强对“农村政治与文化”等6个科研团队的支持,开展课题研究和协同攻关。2024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3篇,2份资政报告分别被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大政策研究室采纳和批示。全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项,教师全年发表高质量论文17篇,出版著作2部。三是提高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大实践教育力度 ,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调研、岗位见习等机会,研究生助力团25人。
推进文化兴院工程,形成党建引领文化兴院新格局。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营造“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浓厚文化氛围。一是实施党建标杆学院建设,发挥党委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双促进,推进支部党建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样板党支部”品牌3个。二是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序推进党委会、教授委员会换届工作,强化党委会政治引领、教授委员会治学主导的作用。强化党政联席会、党委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大会等议事决策机构职能,理顺5系2部、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教学科研机构职责,推进学院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水平提升。三是凝练学院特色文化,开展学院品牌文化建设,办好“辅博论坛”“青博论道”“马院院长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学术马院”“进取马院”,培育以学术、学习文化为主线,以团结向上、敬业奉献为依托的健康向上学院精神文化氛围。四是常态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学术生态治理,通过正向激励+负面清单,规范引导教师行为,实现教师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健全以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4年,学院获杨凌示范区三八红旗集体、校级师德师风先进集体,1人获陕西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